越剧《西施》选段-西施浣纱(姚水娟演唱)

越剧《西施》选段-西施浣纱(姚水娟演唱)

00:00
02:59
姚水娟,1930年进群英舞台科班学艺,先工生,后工旦。开笔师父为男班演员竺焕泉,教得细、教得深。武功师傅为绍班的竺基焕,教得严、教得狠,使姚初入梨园就学得扎实的基本功。在科班后期又得女子越剧创始人金荣水的亲授,学会了几出“新衣戏”(小衣戏),如《倪凤扇茶》等。教学中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表现,致使姚的表演以细腻传神取胜。学演期间,饰《蜜蜂计·狱中缘》一折中薛小英一角,演得情深意切,众口赞绝,为姚崭露头角的出名戏。由此,未出师门便于1932年春被“越新舞台”聘为客师,流动演出于嵊县、宁波、绍兴城乡。6年中对〔四工调〕的唱腔有所创新,并尝试将路头戏改为详细幕表制。1935年8月,在宁波大光明戏院上演新编戏《仙宫艳史》,使用了机关布景,姚的演功出色,《时事公报》上称她是继施银花前辈之后的新秀,冠以花容月貌、文武兼备、青衣悲旦,并赞为“越剧主席”。至抗战前,她率班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把《碧玉簪》中的李秀英演活了,当时的浙江省省长兼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经理的张载阳,在看戏时被她的表演深深激动,高呼“妙,三花不如一娟!”(三花指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一娟指姚水娟)从此,誉传历史。1938年初,随“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于通商、老闸等戏院,搭档小生是李艳芳。是年7月,与竺素娥组班“越吟舞台”,演出于天香戏院。她锐意革新,聘请樊篱(迪民)为专职编剧,上演了含有抗战意识、伸张民族正气的《花木兰》,并打破越剧只演老戏的保守路子,引起舆论界重视。接着,又出演《西施》、《冯小青》、《燕子笺》、《貂蝉》、《天雨花》、《孔雀东南飞》等新编剧目,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被有关报刊冠以“越剧皇后”称号。1939年春节,出版了越剧史上第一本演员个人专集——《姚水娟专集》。1939年“歇夏”后,与魏素云组成水云剧团,取消班长制,实行经理制。1940年秋,又与李艳芳合作组建越华剧团,在皇后、卡德、龙门等戏院轮番演出。新编剧目之多,在各戏班中占首位。尤其是《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上座率极高。《泪》剧连演80多场,创造剧界连演场数之记录。在当时她的声名之盛达到顶峰,成为改良越剧的代表人物。嗣后,先后与王水花、张桂莲、竺素娥合作,直至1946年7月6日结婚辍演。在沪演出8年多,总计演出5 000余场。她善唱[四工调],喜紧弦响唱。勤于向兄弟剧种学习,曾从绍剧、京剧、杭滩、湖滩、北方大鼓中汲取营养。中气充沛,能运用“海底翻”技巧,一口气连唱十几句而字字清晰。表演功底全面,能饰各类旦角,亦能反串小生,曾串演韩世忠、许仙、梁山伯等。擅演剧目甚多,传统老戏中即有《倪凤煽茶》、《盘夫索夫》、《琵琶记》等。
1954年在《盘夫》中饰严兰贞,获浙江省和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一等奖。1962年,上海越剧院由海燕电影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合拍戏曲电影《碧玉簪》,由袁雪芬提议特邀其饰演李夫人一角。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