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九讲】得失一体两面,成长也是一场蜕变
 3.08万
试听180

【齐物论·第九讲】得失一体两面,成长也是一场蜕变

00:00
18:49

本集文稿 

课前梳理

从前文来看,在庄子眼中,这个世界是一个万物各自演化,又彼此普遍联系的无穷系统。如果每一个生命都绝对坚持个性和立场,那么万物之间的彼此是非、矛盾斗争,就会无穷尽地争执下去。所以庄子提出一个方案:道枢环中,要从发展的矛盾核心点去解决问题,动态地理顺各种事情。用今天的话,发展中的矛盾,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去解决,而不要静止地谈论对错是非。


就好像处理夫妻俩吵架,调解人需要居中,不能说男方来诉苦就跟着男方跑,女方来哭诉就跟着女方跑,那就把自己陷进去了。所以,一个高明的调解人,他会认真听取双方的意见,同时寻找双方往前走共同点,公平处理问题。这样,最低限度,人家床头吵架床位和,自己这边不会落入尴尬的局面。


上一讲讲了成与毁的问题,这是在道枢环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深挖。庄子说,任何个性的成长,都是一个成与毁一体两面的事情。换句话说,成长是一种蜕变,成就了这一面,就要丢弃那一面。


比方说,孩子长大了,思想独立了,自然他也就少了依恋父母的天真感情;小富即安的时候,可以吹吹牛,显摆显摆,真成了大富翁,说话当然不能随随便便了。你逃离都市去南方隐居,喧嚣固然没有了,寂寞又让你开起了民宿。既然是蜕变,就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说笑一点,人生的蜕变,就好像是狗熊掰玉米,拿了这一根,就丢了那一根,到最后,其实谈不上一定要得到什么,都只是过程而已。所以庄子说呢,成与毁,得与失,人生的蜕变,它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利弊得失去衡量,关键还是看路能不能走通,只要顺利地走过了玉米地,别摔大跟头,就是很不错的人生了。


这个方案,叫做“寓诸庸”,庸通用,用而能通,别钻进死胡同就可以了。


讲了成与毁,大家可能还要问,得与失呢?我们究竟能不能比别人多得一点,多一些安全感,多一些虚荣心呢?在这一讲呢,庄子就举出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来,开解世人。


这个寓言叫朝三暮四:冬天来了,存粮不够了,养猴子的老人就故意试探猴子们说,以往我们是早上四颗栗子,晚上四颗栗子,现在我们每天要减掉一颗,变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猴子们听了大怒,不愿意。于是老人顺势而为,说,那就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子们就又纷纷高兴起来了。人生啊,有时候可能真是这样。


得与失的问题,在这一讲里叫做成与亏。庄子说“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大凡是内心有所偏爱、有所执着、抓住不放的,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影响了自身的成长和演化。所有的揪心,成就的,无非是自己的偏爱,亏损了,是生命的道行。


所以归根结底,人生最重要的,还是顺畅的演化,健康的成长,内心的愉悦开放,至于那些爱恨情仇,就像古人说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的蜕变,可能说不上伤痕累累,但至少也是瘢痕累累,还是把一切托付给自然的天籁吧。


-------------------------------------------------------------------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jū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


正文解读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芧”指的是橡果, “狙”指的是一种古人养的猴子,所以“狙公”就是养猴子的老头。据说原来每天要给每只猴子吃八颗橡果,到冬天因为食物匮乏了,就只能给每只猴子每天吃七颗橡果,于是,他就跟猴子们说从现在开始,早上给它们吃三颗,晚上给它们吃四颗。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都纷纷抗议。老头就告诉它们,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们听到后就感到非常高兴,纷纷地接受。


庄子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事情的本质没有区别,虽然事情的本质没有区别,但是大家在这个当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人不就是这样的吗?不到黄河心不死,经常陷入到这种状态中去,所以就叫“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也就是说,总有一些人,想用自己割裂出来的概念,去统一整个世界的认识,希望能够找到这个世界的所谓的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统一的,造成这种割裂的恰恰是你的认知本身。


所以我们在某些时候,要把自己的理性的认知放下,把感性的体悟打开。也就是说,你可以活在这样的体验当中,但是你得不到那个所谓的真理。


你想得到真理,无非就是想说服别人。但是,手上拿着最珍贵的宝贝的人,谁会到处去炫耀呢?所以你想追求的那个东西,根本就不是天下之至宝,而是你的一种情绪。


导致你去进行割裂性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庄子把它叫做“是非”。“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所以圣人对这些是非的事情,都一概采取和稀泥的态度,也就是对于像今天还是“是”,明天就变成“非”的事、对于这个人是对的,那个人来了就说错、儒墨之争或者国际之争,你说这样对世界有好处,我说对世界有坏处,圣人对这些事情一概是置之不理,“而休乎天钧”,他使自己休养生息在天然的一种平衡当中。


什么是天然的平衡呢?是非起起落落,这就是天然的平衡。所以,圣人不是说要泯是非,要把是非全部都给消灭掉,而是圣人在是非的面前,有一个超然的心态,不被它卷进去。这个就叫做“休乎天钧”,“钧”指的就是平衡,“是之谓两行”,这就叫各行其道,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学习道家的或者学习禅宗的人,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跟大家走在同一条路上,其实内心是走在自己的路上,这个才是人生。这个世间可以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是说实在的,如果你真碰上了这个世间的痛苦,可能痛苦两天就可以让你后悔这一辈子,就会让你觉得自己过去所有的幸福都等于零,不说别的,就让你插上呼吸机你就能明白了。


-------------------------------------------------------------------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


庄子讲文明越往前演进,是非越复杂,人们的内心就越来越贫乏和复杂。昨天我抽出点时间去看了《银河护卫队2》,上面有大量的自黑和黑别人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没有营养的。它这种所谓的可笑,建立在前面有其他作品的基础上,如果把那些作品抽掉了,五年之后再看《银河护卫队》,你还觉得可笑吗?如果我们内心总是吸收的是这种架构在单薄的,或者说彼此依赖的作品之上的东西,而没有直接从自然当中吸取营养的话,你的内心就会越来越贫乏和枯燥,这就是你不断地去找各种娱乐作品的真正原因。


有一个女同学跟我说,她说她母亲到她那住了十天,她就不喜欢吃零食了,为什么?因为她妈妈做的菜把她的营养补足了,说白了就是这个。你一直在喜欢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东西,那是因为你的营养不够。你本质的贫乏才导致你不断地抓取。所以有时候你看一看自然界的树木,看看它在风中摇来摇去,这些信息量都远远大过《银河护卫队》,它会使你的内心得到滋养,它和你共振,它不是二手货,更不是三手四手货。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古代的真人,他们知道自己认知的极限,他们不去过多地追求。什么叫做有极限?就是他们在思索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的时候,他们在冥想当中,有时候体验到的所谓万物未生之前。


禅宗经常问父母没生我之前我在哪儿?这是个悖论,我小时候被这个问题给折磨坏了,老是想我妈没生我之前,我在哪儿呢。这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所谓的“我”,其实也是在生下来之后,跟社会交互吸取信息,不断的架构出来的一套东西。它绝不仅仅是所谓过去的灵魂,它已经吸取了更多的信息和能量。


其实我们应该客观地去观察这个流态。这个信息流是怎么过来的?当初是哪一点信息过来之后,启动了这边的一个信息流,不断地去新陈代谢;应该这么去观——应该去观自然,而不应该观概念。


禅宗实际上给我们设了个伪命题,“我”是一个伪概念,它不是一个真实的信息流。换句话说,你的修为如果到不了可以直接观信息流的程度,总是在进行理论的思考和思索,基本上是没有用的。这是天壤之别,云泥之别。所以,真修行和没修行,一握手就知道,就在这,不在别的地方。不是说水平高低,水平总有高低,但是你是不是这路上的人,手一握就知道了,两句话就知道了。


“至矣,尽矣”!到这个程度了,古人就认为可以了,再想就是胡思乱想了。所以,古人的追求是有限的。


第二等的认识,没有追究到无中生有之前,它只能追究到这个世界上万物诞生之后,但是他也不给万物下一个所谓“你我他”这样的概念,给它人为地割裂,它还是尊重既有的系统,换句话说他尊重自然,尊重既有的天地。


第三等的认识,认为万物之间是有区分的,互相之间是有界限的,但是这当中也没有什么是非可说。


这三种,应该说都还是真人的认知,是比较有道的一种认知,他不会把自己搅进去。


庄子说,当文明演化到某一个程度,“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再往后演进,大家因为被各种生活琐事所累,彼此之间要分配利益,慢慢的是非就出来。而且是非是很奇怪的,本来其实大家只是分点鱼、分点肉,后来慢慢地给自然都要套上一个是非,慢慢地变成一种好像大自然当中有什么东西不能为我所用,它就是错的,是不是这样?


文明越演进,人心变得越来越乖戾、浮躁。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原因就是精神营养贫乏!你给他补足了,他自然就好了,他补不足它就体现出补不足的状态。这个单靠修养也很难解决问题,很难说单靠思想劝说就可以补足的。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所以大家就知道什么是爱了吧,因为你离道了,脱离了道,所以偏私就出来了。偏私越来越多,内心就锁得越来越死。本来你没有爱上一个人之前,你可以从所有的人获得温暖和关怀,当你爱上一个人之后,你倒了霉了,是吧?被锁定到一个轨道上,痛苦不堪。运气好的碰到个好人,碰到个良配,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运气不会是都打90分。

精选用户评论
  • 仙境兔灵

    老师讲得挺好的~很喜欢听~~通过讲庄子~把人生的道理都讲得很通透~

其他用户评论
  • 明心见性一LZ

    老师提到,有时看看风中的树叶,也会有很多的共振,联想到这两年的自己,经常看看夕阳下的天空,看看清晨下自家种的菜园,看看自家养的土狗,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出去溜达一下,生活原来如此简单!对比之前的生活被各种目标锁定,真是深有体会

    黄明哲博士 回复 @明心见性一LZ: 放下一点,事情会做得更从容一些

  • 相信199969

    感谢老师的分享,朝闻道,夕死可矣,豁然开朗,是非成败转头空,平常心

    黄明哲博士 回复 @相信199969: 平常心真是非比寻常

  • 姜志远123

    小时候看过很多英雄的故事,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英雄人物,虽然现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无法进行无为之治,需要很久的揪偏过程,这过程又因人为的出现偏差,特别是全球化,文化差异等问题,也许理想中的大同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可我们还得在尘世里打滚,遇到民族大义,是非取舍的时候,我们该何去何从。总不能放下一切吧?毕竟我们无法做到像庄老夫子那般逍遥洒脱。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姜志远123: 遇到民族大义的事情,当然要去做。

    TZISME 回复 @姜志远123: 喜欢老黄,当上则上,解读妥当。 守柔,自己是弱得一塌糊涂还守什么柔。

  • 勤奋者健强

    无论从世界观来看,还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看,我们总是先有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所以争论不休就是必然的。如果不要先入为主的有了标准,不要陷入是非争端之中,可能就近道了!自然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系统,人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勤奋者健强: 这个确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问题

  • 哇咔咔有重名

    老师传道功德无量!

    黄明哲博士 回复 @哇咔咔有重名: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