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利用规模: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应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通常成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标志。
2.土地规模利用: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
3.规模报酬:由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即“纯粹规模”的变动)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4.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的变动存在三种情况:
(1)递增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2)固定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3)递减土地规模报酬: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
5.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原因而导致的收益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因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导致的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
6.集聚经济:促进市场形成的,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7.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②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③企业间交通、通信费用的节约。④消费的多样性。⑤公共产品的存在。
8.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条件和经济动因:
动因:
(1)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角度看:①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②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③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①在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中,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以及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生产者与后续的加工商和贸易商相比所处的不利地位,并不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完全而改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剧。为了在相对不利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始终面临着扩大规模或者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压力。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特别是农业被纳入WTO贸易体系之后,农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了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要求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对于我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来说,上述两类经济动因同时存在。经济动因的存在,表明我国存在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一定会转变为现实。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条件:非农业发达;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
9.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特性: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
10.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
(1)家庭经营型: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
(2)合作经营型: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
(3)企业经营型:自有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租入土地经营权农业企业,土地经营权入股型农业企业
(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
11.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建立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开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三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承包权归社区集体成员的农民所有;使用权归实际的经营者所有)
12.城市土地规模利用(自己看P90-98)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