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三)洛阳之战(下)

安史之乱(三)洛阳之战(下)

00:00
11:50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之安史之乱,详细描写安史之乱的历史,情节细腻,堪比一部历史大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16818310

    这个作者不知道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打过啥仗吧,把他俩说的如此不堪

  • 如鱼得水哈哈哈

    古代骑兵那是神一样的存在,尤其是胡族的骑兵

  • 木秋刃

    讲的有些粗略,直接就洛阳了

  • 酸甜柳丁

    我喜欢听历史剧,最不喜欢听历史剧里面的战争,因为大多数历史剧把战争讲的很枯燥无趣。而本剧不同,播者先讲地图,我能听懂。点赞

  • Yanbin_nx

    讲得很好,只是作者未免太臆想了,封常清,高仙芝是何等的老将,竟被解读成如此不堪

  • V提醒幸福

    士兵们一起高呼说:“冤枉。”声音惊天动地。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叹息着说:“封二,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成为判官,后来又接替我为节度使,想不到今天我会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说完,高仙芝也被斩了。 《陇东学院学报》:封常清与高仙芝的相继处死是唐王朝自毁长城的开始,之后的哥舒翰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他们一心为国,却无法赢得唐玄宗的信任,在奸臣与宦官的夹攻之下败亡,也致使安史叛军进军关中,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战争灾害,人为地加深了叛乱的破坏性。

  • V提醒幸福

    边令诚宣读了唐玄宗对高仙芝的敕书。高仙芝说:“我退兵确实有罪,死也不推辞,但是说我截扣军饷和恩赐的东西,这是在诬陷我。”然后又对边令诚说:“上是天,下是地,兵士们都在,难道他们和您能不知道吗?”这时被招募的新兵都站在门外,他们对高仙芝非常信任。高仙芝大声说:“我从长安和洛阳招募了许多儿郎,虽然朝廷允诺赏赐的东西很少,装备也不齐全,但我还是能和你们一起消灭这些反贼,然后获取高官和奖赏。这些反贼凭借山陵险固、军力众多三番几次攻来我也从不惧怕,军队前行到这里,也是因为要坚决守卫潼关的原因。我如果真的是害怕才退兵,你们可以向陛下实话实说;我如果不是因为害怕才退兵,你们就不要再冤枉我了。”(接下文)

  • V提醒幸福

    当初封常清战败后,直接进了潼关,想见唐玄宗汇报征战叛军的情况。到了渭南,唐玄宗下诏命他到潼关去。封常清既忧虑又害怕,就写遗表谢罪,说道:“自从洛阳失守以后,我三次派使者上奏章陈述讨贼战略,都没被接见。”又说:“我死了以后,希望皇上不要看轻这叛贼,那么国家就安定了。”等到这天临刑之时,封常清把此表文(即《封常清谢死表闻》)交给边令诚,拜托他呈送给唐玄宗。封常清死后,尸体陈放在一张粗席子上面。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一百多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陛下对你有恩命。”高仙芝听后立刻下厅,来到陈放封常尸体处。(接下文)

  • V提醒幸福

    因谗遇害 天宝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听说封常清兵败,便削其官爵,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命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以帮助自己,封常清常穿着黑衣监督军队。监军边令诚每次都会干预高仙芝的军令,高仙芝很多都没有听从,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唐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贪生怕死败退之事。唐玄宗听后大怒,派边令诚带着敕书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到驿南西街,向他宣示了敕书。封常清说:“我之所以不拼死在战场上,是怕污辱了国家的官职,被叛军抓住杀死。现在我死的心甘情愿。”(接下文)

  • V提醒幸福

    独当一面 天宝十一年(752年),封常清升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二年(753年),封常清率军进攻大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进至菩萨劳城时,唐军先头部队屡次获胜,封常清欲挥军乘胜追击,这时斥侯府果毅段秀实劝道:“敌军示弱,是引诱我军的。请防备左右两边,搜索山间树林。”封常清采纳其建议,派兵搜索果然发现伏兵,唐军大败其众。大勃律此战失利后被迫归降,封常清率军凯旋。天宝十三年(754年),封常清进京朝见,改摄御史大夫。不久,北庭都护程千里任右金吾大将军,命封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