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上): 断代式大师的无因反抗

38.让-吕克·戈达尔《精疲力尽》(上): 断代式大师的无因反抗

00:00
14:24

— 戴氏金句 —

《精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1960



分享这部影片是为了和大家共同去回顾电影史的一个重要时刻,热爱电影的朋友大概都听说过几个老生常谈:



第一个老生常谈是电影语言的每一次发明都出自偶然,它们并不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创造使然的,反而经常是出自片场的某种事故而成功地造就了某种电影语言的诞生。



第二个说法是自格里菲斯之后电影语言没有任何真正的创造,也就是早期美国电影当中的大师格里菲斯已经在偶然中发明了所有的电影语言,而且基本形成了故事片这样的一个片种的基本的叙事模型、叙事路径和各种各样的电影的这个语言的视觉语言的元素。


大师中的大师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 (1875-1948)



第三句话就和我们这部影片有关了,即:自格里菲斯之后电影语言没有任何真正的发明创造,直到戈达尔出现。世界电影史因此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所以戈达尔本人是一个断代式的角色,因为他在他的影片当中推进更新了电影语言乃至整个电影叙事的上限,及其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去想象世界的方式。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1930 - )



一些网上的资料错误地认为《精疲力尽》是戈达尔的处女作,戈达尔的真正处女作是《小兵》,是一部在法国试图阻止阿尔及利亚独立建国运动而爆发的战争期间所拍摄的一部影片。影片表达了反战的基本主题,因而被法国政府禁绝,所以他的处女作没有在他创作其的年代面世,而《精疲力尽》成了他第一部得以面世的作品。


1963年才得以面世的《小兵》海报



在这样一个基本的电影史定位之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电影史的小故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我们即将跟大家分享的特吕弗的代表作《四百击》这两部影片于1959年同时制作,由此1959年成为了电影史新的断代年头。而它们标志着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诞生,这是欧洲电影新浪潮当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这场浪潮定义了此后欧洲艺术电影的脉络,也正是经由这场浪潮,欧洲艺术电影变成了一个和好莱坞商业电影分庭抗礼的世界两大流派之一。


在这两大流派之外是第三世界国家丰富的国别电影,是当时苏联所代表的政治艺术电影。大概在20世纪的后半叶,世界影坛四分,新浪潮所代表的欧洲艺术电影占据其一。


我们下周要和大家分享的《四百击》海报



法国电影新浪潮作为欧洲电影新浪潮运动当中最重要的一场,我们通常会说它有三个火枪手,这三个火枪手就是戈达尔、特吕弗和夏布洛尔。世界电影史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非常有趣的一段故事:在50年代末期新浪潮发生之前,这些著名的导演大部分都是影评人,他们的影评生涯围绕着当时一份非常重要的叫做《电影手册》的电影杂志。而电影手册的主编安德烈巴赞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精神之父,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理论家。一批狂热的热爱电影的年轻影人围绕着安德烈巴赞围绕《电影手册》杂志工作。


左起依次为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



他们有两个和此前的电影人不同的特征,一是他们经常自嘲地称自己为电影资料馆里长大的耗子,因为人们看电影的时候吃爆米花,很像是在黑暗中咀嚼着坚果的老鼠。所以他们自嘲地称自己是电影资料馆里的耗子。换句话说,他们是在电影资料馆当中,在我们常人所能难于想象的大量的观影量之上开始他们的创作。当然,请大家记住这是前VCD、前DVD,前网络传播时代,所以人们看电影只能通过银幕。



而他们和其他前代影人另外一个更大的不同就是,其实世界电影史上由影评人转而成为电影导演的人数量并不多,比例并不高。虽然我们投身影评大多是出自对电影的热爱,但是很多人对电影的爱止步于此,比如我。而在这个特例当中,一代围绕着《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几乎都成为了导演,而且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这有着一个非常奇特的历史契机。当时他们大量地写影评,和我们今天的影评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和市场相关的或者和市场保持一定距离的电影评论,他们评价一部电影是明确地为了寻找一种新的电影美学形态,寻找一种通过命名而重新打开的电影空间。所以他们的高评价与低评价,与主流价值无关,与市场无关,与普通观众的趣味无关。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1959年六月刊



他们共同做出的一次选择造成了历史的转折,那个转折就是他们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旗手、代表人物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导演的一部遭到了市场极大冷落的影片给予了至高的评价。他们每个人都撰写了长篇影评,而影评非常幸运地被罗西里尼看到了。倍受市场打击,寂寞的罗西里尼就亲自来到法国和他们交流面谈,在我看来他给他们组织了电影工作坊。每个人都写了他们对电影的构思、大纲给罗西里尼看,事实上这一批剧情大纲就成为了这批导演的处女作的选题。


罗伯托·罗西里尼 Roberto Rossellini (1906-1977)



而特吕弗当时跟罗西里尼共同生活了一年之久,他想作为他的副导演工作。但是罗西里尼在那一年当中没有拍片,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他们有着很多很多共处的时光,有很多很多深入的交谈。事实上这形成了这一批导演,尤其是特吕弗创作的基调和底色,尽管在当今我们看来特吕弗的电影和罗西里尼的电影也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通过这样一个电影史的趣闻告诉我们欧洲艺术电影运动之间的一种非常有趣的师承联动关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关注底层;左翼立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深深的忧虑的社会批判精神,显然完整地传递到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当中。而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更具有反叛精神的一代,他们又极大地改写了这种精神,由此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浪潮完全不同的风格和面相。相对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言,法国电影新浪潮是更为直接和纯粹的一次电影美学革命,它刷新了世界电影的面貌,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直接冲击之下,传统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宣告终结。像我们所熟悉的那一代新好莱坞的大师,比如说科波拉、波拉克、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都是借助这样的一个契机才得以登临好莱坞和世界的电影舞台,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刻。


黄金时代的女星们



这部电影制作于1959年,1959年被称为世界电影史的一个断代式的时刻,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个时刻。这一年在法国的影坛上我们看到了《精疲力尽》《四百击》,而在好莱坞的影坛上我们将遇到《无因的反抗》和《邦妮克莱德》(我最不喜欢的一种译名叫《雌雄大盗》),这些影片共同标识了战后一代人登临历史舞台。


左《邦尼克莱德》 右《无因的反叛》



战后一代人登临历史舞台的第一个姿态就是宣告他们与他们的父辈、祖辈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代沟,顺便提一句,代沟这个词也是在这个时候才被发明出来。这个代沟表明他们对于老一代的道德观念、社会秩序、生活态度、伦理选择的完全不认同。而作为在战后富裕的后工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欧美一代,他们的反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因的反抗”。他们没有旗帜,没有诉求,他们并没有今天我们追忆60年代的时候使用的“理想主义”这个字所可能涵盖的内涵,他们的“理想主义”是以拒绝的方式,以大声地说“不”来标志的。


“垮掉的一代”的嬉皮士形象



重新回到这个影片当中,《精疲力尽》开始的第一个镜头是贝尔蒙多(Jean-Paul Belmondo)所扮演的米歇尔把帽子顶上去,然后露出了他嘴里含着香烟的,脸上带着挑衅的、骄纵不羁的面孔。接下来有一个场景当中有一组奇特的对切镜头,米歇尔走到贴满了好莱坞明星的橱窗前,然后他注目观望,镜头开始对切。镜头是在米歇尔和好莱坞影星栏当中的亨弗莱鲍嘉的面孔之间做特写性的对切,其实那是一个指认的时刻,它告诉我们,主人公米歇尔一直在模仿美国的硬汉电影,一直在现实生活中扮演所谓gangster(警匪片或者叫黑帮片当中的美国黑帮)。


米歇尔凝视着亨弗莱·鲍嘉(Humphrey Bogart)的相片



但是和鲍嘉所出演的黑帮或黑色电影当中的美国英雄(也可以叫反英雄)的最大的不同是他没有任何对于道德或者价值的正面定义,或者说他不需要出演为任何一种意义上的侠盗,他所有的犯罪并不需要与社会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来做为反面映衬来赋予理由。他的生存,他的行动都是没有理由的,这种反判是“无因的反叛”,是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存秩序的反叛,但他们反叛的姿态本身其实是资本主义秩序全面崩塌溃败的一种症状。


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1899 – 1957)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是从米歇尔的主观视点出发,通过一个长镜头去表达那种无聊无为感,那是一个漫不经心地、无所事事地注视着街景的场景。我们看到他的目光追随着一个女人,但这显然是一种并不带有多少情欲张力的情色的观看。这样的目光可以随时从这个女人身上转移开去,投向街上的任何一个无意义的影像。


米歇尔无聊地注视着街上的人



而后我们看到主人公偷了一辆豪华跑车,他驾起跑车,愉快地沉浸在跑车的速度中,以致他撞毁因为道路修理而出现的扫兴的路障。他只是在无聊地打开车上的工具箱时发现了一只手枪,他就把手枪握在手中,在脑海中想像警匪片的场景,并且在下一时刻毫无预警地用它向警察开枪。


米歇尔嘴里不时模拟发出“bang bang”的枪声


— 电影课词典 —


  D·W·格里菲斯 



D.W. Griffith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拉格兰治,是电影历史中的杰出革新者。他在寻求最有效叙述方式的过程中发展了电影的型态,而他对电影的深远贡献则是他在电影剪辑概念上的发展,在观念上他建立了影片的节奏与时间感。他推进了电影的演出技术,他也是第一个用特写镜头的导演。他可称为美国电影之父,在他的手里电影开了花结了果,成为二十世纪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电影手册》



《电影手册》是于1951年4月由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等人于巴黎联合创建的电影杂志,它是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传奇色彩的电影杂志之一。同时,《电影手册》也是一家以Cahiers du cinéma为名的电影图书出版社(éditions de l’Étoile),现任主编为史蒂芬·德罗姆(Stéphane Delorme)。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它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突破传统电影(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梦幻和传统规则)。


— 导演名片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