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砚台讲的故事
大老振
如果不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儿,我可能永远都是一块石头,一块发着绿光的石头。我永远记得那个阳光暖暖的午后,他把我抱在怀里,惊喜地奔回家的感觉。
他的父亲仔细端详了我半天,对小男孩说出了一句话:儿子,你得到的是一块天砚啊!
从此,我跟随这个男孩儿,走过了他一生的巅峰和低谷。
后来,我们失散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我被带进了一个叫做“故宫博物院”的地方,跟随着参观的人群,一行大字扑入我的眼帘: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我激动得浑身发抖,竟然是他!泪眼朦胧中,我看到了他亲笔写下的六幅作品,顿时,我似乎回忆起了他提起笔屏气凝思的样子,甜蜜、苦涩、温柔、忧伤……
1
《 治 平 帖 》
苏轼《治平帖》
轼启:久别思念,不忘远想,体中佳胜,法眷各无恙。佛阁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数年念经,度得几人徒弟。应师仍在思蒙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头桥、堋头两处坟茔,必烦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频与提举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归去,相见未间,惟保爱之,不宣。轼手启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师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写这封信的时候,他34岁。那时,他的父亲、母亲,还有他青梅竹马的妻子,都已去世。他把他们埋葬在了家乡眉山,并亲手种下了三万棵松树。
后来,他到京城做官,无法回乡,于是写信给乡亲帮忙照顾亲人的坟茔。
我还记得他写完这封信后,默默地坐了许久,眼角有泪光闪烁。夜来幽梦忽还乡,他一定是想念他们了吧?
我看见这封书信上有后世收藏者写的字,两方印,还有明朝人画的东坡小像,规规矩矩地穿着官员的服装。
东坡先生像 明代
他那时的字,清秀、风流,像极了他思考时微微眯起的眼睛。
可是谁能想到,他写完这封信后不久,就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他政见与王安石不同,于是自请外放,很快就离开京城,开始了他一生的漂泊。
那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多年后,他再也无法踏上老家的土地,再也不能亲手为他的亲人扫扫墓碑上的尘土了。
他只能遥望家乡的方向,吟上一句:
此心安处是吾乡。
2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
苏轼《新岁展庆帖》
看到“新岁展庆帖”几个字,我忍不住想笑。那时他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光。
我记得他那时建了屋子,取名“雪堂”。他在房屋东面的坡地上耕种了几亩地,并为自己取号叫做:东坡。
他兴奋地把我捧在手里,对我说:“天砚啊天砚,想不到我东坡大难不死,46岁还能当一回陶渊明,过一把做农夫的瘾。我要写信给季常!”
我还记得,他飞快地在我身上磨墨,写字速度也很快,几乎不假思索。
我看到展示柜的后面,他写的那句“公亦以此时来,如何,如何”,就想到他当时脸上带着笑,房子还没有竣工、就迫不及待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的场景。
我还看到他有两个字漏了,就那么随意地添在旁边。如果他知道一千多年以后,这封信要隆重展出,他还会这么随意吗?
当然会,如果不是这样,东坡就不是东坡了。
那么多、那么多的印章主人,也都不仅仅是爱他飘逸的书法,也都会被他的潇洒折服吧。
苏轼《人来得书帖》
忽然,我看到了《人来得书帖》,这是东坡忽闻季常兄长去世时写的。没有了他说季常妻子“河东狮吼”时的玩笑口吻,有的只是惊愕和无法前去吊唁的惭愧。
看到他篇末写的那四个大字:苦痛,苦痛,我仿佛看到了他写完后把笔扔在一边痛哭的样子。
这些行草,保留了千年,每一个字都还原了先生当年的眼泪,几乎要从纸上溢出来。
是谁把这两封书信合在一起的?一面潇洒,一面遒劲;一封喜悦,一封悲伤;一个相聚,一个离别。道尽人生悲欢离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书
《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
3
《题王诜(shēn)诗帖》
苏轼《题王诜诗帖》
看到王诜的名字,我的心情很复杂。
这个驸马,如果不是他太喜爱苏轼的作品,非要结集出版,也不会为后来制造“乌台诗案”的小人提供把柄。
然而又是他,在苏轼身陷囹圄(líng yǔ)之时,不顾一切四处奔走,营救苏轼,结果受到牵连,被贬武当山,也着实算是义薄云天。
苏轼在《题王诜诗帖》中说:
独怪晋卿以贵公子罹此忧患而不失其正,诗词益工,超然有世外之乐。
这不是夸他诗写得多么好,而是夸他“穷而不怨,泰而不骄”,这分明就是两个豁达的人在惺惺相惜嘛!
此时的先生49岁,接近“知天命”的年龄了,很多事都能看得开,字也写得抑扬顿挫,好像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他,一切尽可游刃有余。
我还看到王诜的一幅《渔村小雪图》。远山,白雪覆盖;近岸,疏苇寒塘。山中依稀可见二行人,江边小船上,似乎可以看见有人在对酌。
王诜的诗,王诜的画,王诜的起起伏伏,都和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经苦难之后,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与生活和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诜《渔村小雪图》局部
4
可惜不是可惜,遗憾不是遗憾
我就这么在拥挤的人群中,被我的第N个主人放在口袋里,透过缝隙,透过展示柜,贪婪地凝视他的每一幅作品。
从他写的每一个字里,我仿佛又一次感受到了他跳动的脉搏、饱满的情感、蓬勃的生命。
忽然听见有人说:“怎么没有看到东坡的《寒食帖》?”
另一个声音传来,我赶紧侧了侧耳朵,:“是啊,《寒食帖》可是天下行书第三呢!”
天下行书第三?我曾听他说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用生命写出来的。
那么,他的《寒食帖》又何尝不是用生命在书写?那时的他,刚刚经历一场牢狱之灾,“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只听那两个声音又在对话:“唉,《寒食帖》珍藏在台北博物馆,今日是难得见到了。”
苏轼
《寒食帖》
“还有《李白仙诗卷》呢,现在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真是可惜啊。”
“就是,就是,李白的诗,东坡的书法,一定写得超级漂亮!”
超级漂亮?这叫什么话!这可是他研习了王羲之、颜真卿的字之后独创的写法,岂是“超级漂亮”所能概括的?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和米芾、蔡襄、黄庭坚齐名,这是闹着玩的吗?
那叫气势如虹!除了先生,还有谁能把诗仙的诗写出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
苏轼《李白仙诗卷》
那两个人一边说着“可惜啊可惜,遗憾啊遗憾”,一边摇着头走远了。我却忽然想到,我的第一任主人东坡先生,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
任徐州太守,黄河决堤,他身先士卒与民共战抗洪涛;
任杭州太守,带领民众疏通西湖,筑堤防洪;
晚年贬谪荒蛮澹州,仍将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传播给同胞,以造福于民为乐。
所以,可惜不是可惜,遗憾不是遗憾,这世上有不如意才是正常的,因为先生说过:
人间有味是清欢。
5
《 西 园 雅 集 》
欧阳修《灼艾帖》
米芾《盛制帖》
黄庭坚《君宜帖》
我继续在展柜搜索,看到了先生恩师欧阳修的《灼艾帖卷》、看到了米芾的《盛制帖页》、看到了黄庭坚的《君宜帖》。
哈哈,此刻我很想大笑两声。这个黄庭坚,喝醉了酒,给朋友写小纸条,一上来就说自己“大醉”“不能语”,不能说话还能写字?那些字在酒后竟然写得如此摇曳多姿。
我看到他的最后一句话居然是“东坡诸书一借”,都醉成这样了,还不忘借东坡的书法。难道这就是书法家的本能?好可爱。
先生喝醉了酒,也经常写信,或者写诗词,还有他的很多朋友,都是如此。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时,一幅画闯进我的眼睛,《西园雅集》!
我不禁回忆起了那次著名的聚会:
驸马王诜家有个大花园,叫做西园。宋神宗元丰初,王诜曾邀先生、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以及日本圆通大师等当代十六位文人名士在此游园聚会。
回去后,李公麟画了《西园雅集图》,而米芾书写了《西园雅集图记》。
这次聚会太有名了,而我有幸被带了进去,亲眼目睹了苏轼的朋友圈。这可都是千年难遇的奇才啊,他们聚集在一起,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
今天看到的不是李公麟和米芾的真迹,而是后世书画家描摹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丁观鹏《西园雅集》
6
《春中帖》《归院帖》《三马图赞》
我还看到了先生的《春中帖》《归院帖》和《三马图赞》,这些书法,都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
《春中帖》是写给范仲淹第四个儿子范纯粹的,就是一封书信,很纯粹。
《归院帖》虽说是做翰林学士时写的公文,然而并不拘谨,带着一贯的潇洒劲儿。
倒是这《三马图赞》,写在他被贬惠州之时,那时他已62岁了,还在被贬官的途中越走越远。
他把好友李公麟的《三马图》一直带在身边,写这篇赞的时候,他心态很平和,没有年轻时的愤世嫉俗、没有遭遇打击时的愤懑不平、没有狂喜、没有悲伤。
他的字看起来很有力、很整齐,看得出,他的内心,很平静。
苏轼《春中帖》
苏轼《归院帖》
苏轼《三马图赞》局部
这时看到一幅《仿李公麟画苏轼像》,我忽然有想要流泪的冲动。
那是先生被贬官海南的那一年,他去拜访朋友,途中突降大雨,他就向农民借来了斗笠和木屐。
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这样被一群人围着笑看,他自己也笑着,拎起衣服,小心翼翼地不让泥水溅在上面。
是的,在他的心里,他就是一个普通人,唯一的不同是,他经历的苦难更多。
参观结束了,顺着流动的人群,我走出了故宫博物院。抬头仰望,天空中的白云看上去像是一群大雁,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先生的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先生已逝,精神永存。
附:
天砚是东坡最喜欢的一方砚台,为12岁时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闲地上掘土洞玩耍,发现一块淡绿石头煞是可爱,有闪闪银"星",温润凝莹,试以研墨,极好。其父苏洵也觉好奇,认为此石"是天砚也",于是凿磨了砚池,交代儿子好好爱护。
及至稍长,苏东坡对此砚更是关爱有加,并且在砚背铭"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余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几语。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被诬陷入囹梧,"天砚"不见踪迹。5年后偶在书笼中找到,苏东坡已年老力衰,交代儿子好好保存呵护,不久撒手人间。
明代时,权倾朝野的奸相严嵩被世宗所杀,抄没家产时竟发现了苏东坡的"天砚",以后不知所终。
本文用天砚作为第一视角,乃作文所需。
大老振读经典
作者大老振:主业教书,业余写作。40岁时很迷惑,创立公众号“大老振读经典”,用一支笔改变人生。
41岁出版《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42岁出版《讨拍取暖诗心疯》(繁体字版),43岁辞职来到深圳,44岁出版《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45岁创业。
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的孩子;希望遇见志同道合的人,一路同行。
读诗人|评名著|学国学|中小学语文|写作|家庭教育
©大老振读经典
出品
大老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