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豆神大语文老师张国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李白的一首《古风》,我来给你读一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两千多年以前,中原大地经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秦王嬴政扫平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统天下,号称始皇帝,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
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按理说应当强势而起,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应该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然而,也就是眨眼之间,始皇帝曾以为能够传之万世的帝国却昙花一现,从公元前221的建立到公元前207年的覆灭,仅仅十四年就灭亡了。
他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因为什么呢?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究竟都做了什么,导致秦帝国的崩溃呢?是贾谊在《过秦论》中所写的那样吗?“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他说始皇帝继承了上面六代秦王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了,登上皇帝的宝座,统治天下,他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那威名可是震慑四海,没有人敢不服。
你看,这样的始皇帝是很牛的,但你再仔细想想这段话,就能猜到始皇帝他错在哪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太史公司马迁是如何探讨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
在开始之前,我依旧要先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过《史记》每一篇的题目呢?《史记》是纪传体,它以人物为中心。但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史记》的篇目名称,你会发现它的命名规则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同样是写人,有的篇目里司马迁是直呼传主的姓名,比如《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写到另外一些人的时候呢,司马迁却并不直接写他们的名字。比如写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司马迁并没有写成《张良世家》,而是写成《留侯世家》,写萧何用的是《萧相国世家》,写商鞅是《商君列传》,写嬴政是《秦始皇本纪》。
我们之前反复说,中国史家的手法代表就是春秋笔法,用一字喻褒贬。就是用一个字来给这个人物进行历史定位。
一方面,史官要尽量保证不偏不倚、不带个人情感偏好地记录历史;但另一方面,其实通过这些小字眼,史官又确确实实地暴露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司马迁对于传主的看法,从篇目的名字里就可以看出来。
“秦始皇本纪”,嬴政的称呼真的就叫秦始皇吗?所以在开篇第一句,司马迁就告诉我们:“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这话是说,嬴政不叫秦始皇,而是叫秦始皇帝。皇和帝这两个字,大家猜一猜哪个更重要呢?
我们只要看一看历史上这些皇帝们的谥号就能发现,他们有叫汉武帝的,有叫唐太宗的,有叫宋太祖的,但是并没有哪个皇帝的谥号叫“某某皇”。皇和帝两个字放在一起,如果一定要简略一下去掉一个字,从来都是把“皇”字省略掉。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皇”这个字的分量是不如“帝”的。
司马迁是不知道嬴政号称“始皇帝”吗?显然不是,他在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那么这一章的篇目为什么不叫《秦始皇帝本纪》而叫《秦始皇本纪》?
这就是史官隐藏在细节中的情感取向了。一方面,他要顾及到历史事实,表示:我至少要有一次写出他正式的称呼;另一方面,他也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把自己的情感取向隐藏在了这个称呼里。
秦始皇帝,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战国时期两个国家之间为了维持脆弱的信任和平,会互相派遣自己国家的王子或者贵族世子去对方国家当人质。自从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之后,赵国几乎每户人家都和秦国有仇。秦庄襄王本名异人,因为当时不受宠爱,就作为人质被派去了赵国。
当时秦赵两国关系脆弱恶劣,异人在赵国首都邯郸备受冷遇,生活十分凄惨窘困。然而,恰恰就是在邯郸,他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卫国大商人吕不韦。
吕不韦估计你肯定听过这个人,他就是后来秦国权倾朝野的丞相,《吕氏春秋》编撰的主导者,电影电视都曾大量地出现过他的人物形象。
吕不韦了解到异人的情况后,认为异人“奇货可居”,也就是说啊,可以把异人当做是一个珍奇的货物囤积起来,等以后卖个大价钱。他想:如果我吕不韦帮助这个流落在异国他乡生活窘迫的质子回到秦国,并帮他成为秦王的继承人,等到异人成为秦王的时候,我不就能获得不计其数的好处了吗?其实吕不韦的这种想法倒不是他独创的,因为以前也有过一些人拥立别国来的质子回国继承王位,只不过吕不韦把这个事情做得够好,而且让自己顺利借着异人上位了。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打定主意的吕不韦悉心照顾异人,把自己最宠爱的侍妾赵姬也献给了异人。异人见到了吕不韦的侍妾也很是喜爱,就娶了过来,两人生下了秦始皇。
秦始皇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这天,出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姓赵氏,名政。
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奇怪,秦始皇到底是叫嬴政还是叫赵政?他究竟姓赢还是姓赵?
如果我今天问你:“你的名字是什么?”你一定会回答我两个部分。一个是你的姓氏,一个是你的名字。但我们也都知道,古人的名和字其实是两个部分。
那么姓和氏呢?
秦汉以前,姓和氏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姓”用来区分血缘关系。血缘从何而来呢?就从同姓祖先而来。祖先是不会变的,所以姓也是不会改的。
但假设现在有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家族里的人同姓,有着同一个祖先。随着岁月变迁,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有一部分人离开了家乡,到了另一个地方定居繁衍,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那么我们该怎么区分同姓的他们呢?
于是“氏”就出现了。氏可以看做姓的分支,它并不以血脉为支撑,是可以更改变动的。所以有人以封地作为自己的氏,有人把就任的官职名称当做自己的氏,也可能有人以其他事物来称呼自己的氏。
所以秦汉以前,姓、氏不同,名、字也不同。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屈原,就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到了战国时代,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法制逐渐衰落。天下诸侯原本大多有着同姓的祖先,但依然会打得你死我活。这时候人们已经不再关注血脉是否高贵,而是关注实力是否强大。于是,象征血脉的姓逐渐没落,象征地缘实力的氏,渐渐被人看重。等到秦汉之后,姓氏合一,原本的姓就慢慢消失了。如今人们的姓氏,其实大多就是过去的“氏”。
秦始皇姓“赢”,赢姓之下有许多分支。而秦国的祖先造父被分封在了赵城,就以地点为氏,称作“赵氏”,这个“赵氏”的“赵”指的不是赵国,也不是说秦始皇跟了他母亲的姓氏。所以,我们可以叫秦始皇嬴政,叫他赵政也没问题。
在嬴政十三岁的时候,秦庄襄王去世,“政代立为秦王”,嬴政就被立为秦王了。
当时秦国有多么牛呢?前面我就讲了,秦国几代帝王可是给嬴政留了不少遗产,吞并四方啊,向西南占据巴蜀汉中,向东南占据了楚国郢[yǐng]都,向北占据了河东、太原、上党郡,向东到了荥[xíng]阳,灭掉了西周、东周,设置了三川郡,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当时,吕不韦作为秦相国,封文信侯。这个人野心不小,也是秦王朝霸业的推动者,招揽了不少有能耐的门客,想以此来吞并天下。这时候,朝堂上李斯只是个舍人。李斯是谁?他就是后来的秦相;吕不韦把持朝政的时候,他还是嬴政的一个门客,做做抄写文书的工作;而蒙骜[ào]、王齮[yǐ]、麃[biāo]公等人作为将军,能征善战,稳定着秦王朝的疆域。由于秦王嬴政年纪还小,于是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大臣们。然而就在他登基的那年,晋阳发生叛乱。
《史记》中用不到一百字,就清清楚楚地交代了他即位之时秦国的版图、手段、目的、重要的文臣武将,以及面对的天下大势。我们来看看,十三岁的孩子成为天下第一强国的国君,等待他的是什么?
晋阳反。
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旸[yáng]、有诡。岁大饥。
四年,拔旸、有诡……十月庚[gēng]寅[yín],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
一连串文字,以一种短促的节奏,带着十足的紧迫感扑面而来。总之一句话,战争一场接一场,天灾一次接一次。两千年后的今天,读起这段文字,我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凌厉惨乱,当年那个十三岁的孩子在面对这些时,会是什么心情?
除了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和天灾,还有来自内部重臣的叛乱。
嬴政的父亲去世早,他自己又年幼,朝政大权把持在他的母亲赵姬和相国吕不韦手里。经由吕不韦推荐,太后赵姬宠爱一个叫做嫪毐[lào ǎi]的宫人,封他为长信侯。嫪毐成为长信侯之后,权势越来越大,甚至能够和相国吕不韦相抗衡。因为有太后撑腰啊,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投奔嫪毐的人也越来越多。
到了嬴政即位第九年,嬴政离开咸阳来到雍城。这里是秦国历代先王宗庙所在,嬴政来到这里祭祀宗庙,行冠礼佩剑。这意味着他宣告自己成人了,要亲自处理国家政务了。
那么,古代男子多少岁成年?
大家肯定能脱口而出——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标志成年。也就是弱冠之年。然而,嬴政十三岁即位,到第九年才行冠礼。你想一下,这年他已经二十二岁了。什么原因能够让秦国国君的成人礼拖延了两年呢?谁有能力把秦王的成人礼拖延两年?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嬴政举行成人礼,夺回了朝政大权,损害的是谁的好处呢?自然是把持着朝政大权的嫪毐。作为一个靠着见不得人的手段爬上高位的人,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拱手把权力甚至性命交出去。而他也很清楚,一旦嬴政拿回政权,首先要收拾的就是他。于是,嫪毐筹划了一场叛乱,攻击嬴政居住的蕲[qí]年宫。
嬴政早就在防备嫪毐,所以防备多年。我们来看这句话,“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这时候的嬴政就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对付嫪毐。双方在首都咸阳一番激战。当然,嫪毐虽然把持了内廷,可不是把持了军权,所以不是嬴政的对手,大败。嫪毐本人被五马分尸,家族被尽数诛,一批重要党羽被斩首示众。就连他和太后赵姬生下的两个儿子也被摔死。仔细想想,嬴政会杀了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正常的,谁能忍受母亲的不忠呢,尤其是嬴政不希望这成为自己的污点。
嫪毐被铲除了。嬴政以吕不韦推荐了嫪毐的名义,罢免了吕不韦相国职位。嬴政的母亲,太后赵姬也被流放,逐出了咸阳城。年轻的嬴政似乎清除了自己掌权路上的一切阻碍。但这时候有一个名叫茅焦的人来劝说秦王:“秦国以天下为目标。但大王您却有了流放母亲的恶名。恐怕诸侯听说这件事后,会更加抵触秦国。”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你坐拥天下第一强国,手下精兵猛将如云,四海之内没人能够和你抗衡之时,你会为了其他人对你的看法,让一个背叛了你,你最为讨厌甚至憎恨的人回到你身边吗?
然而,嬴政却这么做了,他立刻将赵太后迎回了咸阳城,让她依旧居住在甘泉宫中。难道他愿意这样做吗?要知道秦王嬴政是个情感极其强烈的人。而赵太后的所作所为背叛了他,背叛了秦国,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污点。嬴政是一定不情愿迎回赵太后的,可他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是一个能够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的人。
实际上我们看,嬴政此刻是具有很强的政治素养和敏感度,而非绝对意义上暴君。不论他情感上多么不能接受,只要这件事能够帮助自己达到目标,他就会去做。
当内忧的发展局势渐渐好转,外患又再次到来。嬴政即位第十年,他下令驱逐国内来自其他国家的宾客。为什么呢?
事情的起因来自韩国。当时韩国害怕秦国发兵攻打自己,想出一个计策。它派出当时十分著名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游说嬴政,提议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水渠灌溉田地。希望通过工程建设来消耗秦国的人力,防止秦国出兵攻打自己。嬴政当时听从了郑国的建议,因为从长远来看,修筑水利设施确实能够帮助秦国发展,开凿的水渠就是郑国渠。
但后来韩国的密谋被嬴政知道了。秦国宗室大臣就趁此进谗言,说来到秦国的那些客卿都表面为秦国效力,其实背后都有所图谋。希望秦王把所有从外国来的客卿都赶走。
招揽门客是春秋战国惯用的手段,天下人才尽归我所有才好呢。但是,当时秦国任用了许多外来的客卿,相对的本土宗室大臣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于是这些人想趁此机会驱逐外来者,夺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好处。
嬴政这会儿正因为遭受郑国的背叛,气得七窍生烟,一气之下呢就同意下令驱逐客卿。但这些客卿之中有个人叫李斯,前面我们说他此时只是个舍人。
收到逐客令的李斯赶紧给秦王写了一封《谏逐客书》。他从一统天下的角度分析了驱逐客卿的弊端,秦王看了之后一想也对,“乃止逐客令”,就收回了逐客令。
不惜损害本国宗室大臣的利益,也要留下这些外来的人才。原因无非还是那一点,嬴政明白了,这样做对自己一统天下的目标是有好处的。理智再次压倒了情感。
这可能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必备的素质。十三岁登基就年复一年面对战争、叛乱、天灾的君主,最终能够完成前无古人的大业,必定有他非同常人的优点。
在茅焦、李斯之后,一个来自魏国首都大梁城的人来见秦王。这个人叫尉缭[liáo]。他对秦王说:“以如今秦国的疆土之广阔,其他诸侯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省长县令。但是,我担心诸侯出其不意合纵结盟来袭击秦国,那就是智伯、夫差、齐湣王被灭亡的原因啊。”
智伯曾经是春秋末期晋国中最强大的执政者,却在最强大的时候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吴王夫差在最强大的时候被越国所灭。齐湣王在位时齐国十分强大,甚至一度灭亡了燕国,但最后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
成功之前的大意往往是失败的先兆。骄傲,是人类情感里最容易招致失败的一种。此时的秦国就像即将胜利前的吴国、齐国。天下人人都清楚秦国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如果秦国因此不做防备,万一其他国家突然联合起来进攻,那就是秦国灭亡的时刻。
正如同《孟子》里的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要生存也好,想要成功也好,都不可以失去危机意识,绝不能够骄傲自满。这是数千年来依旧正确的道理。
尉缭的话警醒了秦王,而且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更难得的是,尉缭还给出了接下来可以执行的方法:“我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把钱财拿出来贿赂各国的权贵大臣,利用他们扰乱各国的计谋。如此一来,不过是损失三十万金,诸侯就可以尽数消灭了。”
这个办法非常好,秦王立刻听从了他的计策。此后,嬴政再见到尉缭时,就以平等的礼节对待尉缭。就连自己的衣服饮食,都和尉缭相同。
用钱收买人,是十分古老的计策,但也是十分有用的计策。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多少人会见利忘义,有多少人甚至见小利就忘大义呢?在尉缭的判断中,建立了数百年的六国,仅仅耗费三十万金就能够让其灭亡,难道不足以让人悲哀警醒吗?
而秦王依旧如同前几次,只要计策有用就一概采纳。不贪图钱财,不轻视他人。身为天下第一强国的最高领导者,甚至用平等的礼节去对待一个说客,连饮食衣服都愿意向他看齐。这足以说明秦王为什么能够成功。
按理说,如果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这样对待一个平民百姓,那足以让人感动效忠。大家不妨猜一猜,尉缭做了什么呢?
尉缭想干的事情是逃跑,为什么呢?他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有着猛禽似的胸脯,豺狼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他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和,一旦得志就会轻易吃人。我只是个布衣百姓,但他却常常把自己的地位放得比我还低。如果让秦王统一了天下,那百姓都要成为他的奴隶了。我不能长久地和他交往。”
没想到这尉缭还会相面呢?当然,我觉得不是因为他会看相,而是通过对秦王的为人来判断,无论是对嫪毐、吕不韦的手段,还是对母亲赵姬的反复态度,都可以看出他的凶狠和狡猾。
于是,尉缭开始计划逃跑,但是被秦王发觉了。秦王坚决地制止了他,并任命他为秦国的高级军事长官。最终也采纳了他的计策,让李斯执掌国政。然而,我们可以看历史上,至此,尉缭这个名字就几乎不再出现。他是有才华的人,即便不再愿意帮助秦王,秦王也不可能让这种优秀人才跑到其他国家去。我想大概不久就被秘密谋杀了。
嬴政即位十四年,李斯的师弟韩非出使秦国。韩非这个人无论是文采还是学术底蕴,都有很深厚的积累,就是俗称的学霸,而且他的法家思想比较符合秦王的治国理念,秦王十分喜爱他,希望他能留在秦国。但李斯知道韩非的才华在自己之上,害怕韩非留秦后自己的地位会动摇,就设计杀死了韩非。
然而,法家思想在韩非到来和催化下,彻底占据了秦国政治思想的核心,秦国开始了大一统的道路。
嬴政即位十七年,秦国攻打韩国,消灭了韩。十八年,举兵攻赵,一年后赵国亡。接着,秦军屯兵中山,计划攻打燕国。值得提的一点,是平定赵国后秦王来到了邯郸。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嬴政就出生在赵国都城邯郸,也在这里生活了很久,那么他来到邯郸之后做了什么呢?不难想象!他找到那些在赵国时曾经与自己母家有仇的那些人,把他们全部坑杀活埋了。时隔二、三十年的仇恨,他一直记在心里,此刻终于得到了释放。
嬴政在位二十年,发生了一个你我都很熟悉的大事,那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这个件事《战国策》里有写到。燕太子丹害怕秦军攻打燕国,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但却失败了,这也是燕国灭亡的前兆。此后不过六年,魏、楚、燕、齐相继被灭,秦一统天下。
嬴政时年三十九岁。这是他人生的前半段,从司马迁笔下所记录的一些事情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候的嬴政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
他是一个定下目标后就矢志不移,不惜一切代价的人。为了达成目标,他可以委屈自己的情感,可以不顾宗室亲人的利益,可以礼贤下士,不论身份背景重用任何能够帮助他实现目标的人。他十三岁登基,内忧外患,而在二十六年的时间,接连拔除国内的顽固势力,然后逐个击破了其他所有国家,完成了几百年来所有君王都梦想过,但是没有人达成的霸业。
我们不得不认同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君王。这个立下丰功伟业,本应该受万世敬仰的帝王,之后究竟做了什么,让他从此背负上暴君的称呼与无数骂名呢?他的帝国为什么眨眼间就四分五裂了呢?
我们留待下期再述。
我是张国庆,我在喜马拉雅等你。
奈斯!
荆轲刺秦王 刺客列传 史记 里面也有
我们是炎黄子孙。
天下苦秦久矣
好
,
这让我想到了……姑苏蓝氏,清河聂氏,云梦江氏,岐山温氏
ddddd_xxx 回复 @主播vivi杨: 发现一只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