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第三章-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00:00
11:22

第三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这周有道理为大家带来的是一本历史传记——《知行合一 王阳明》。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事例,直抵心学思想的根本,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让我们接着来说说阳明心学的价值观——知善知恶是良知。

 

中国儒家说,和为贵。有条件,就贡献才能给社会;没条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观也是建立在儒家之上的,只是他发挥得更精炼。他说:“我的价值观只是三个字:致良知。如果一个人能致良知,他必然成为一个诚信、干净、敬业的圣人;如果国家能致良知,必然富强、和谐;如果社会能致良知,整个天地间必然充盈着平等、公正的空气!”

 

有人问王阳明:“你除了良知外还有别的吗?”

 

王阳明回答他:“除了良知外还有别的吗?!”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除了良知外还能有什么?!

 

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

 

“良知”的源泉在孟子。孟子说,人类不虑而知的东西叫良知,比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王阳明提出良知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龙场悟道时,他就已经悟得良知,但并未正式点出。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始终在“静坐”“存天理去人欲”和“知行合一”的理论上打转。

 

王阳明说,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人人皆有。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通俗而言就是,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又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又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

 

王阳明的答案是,良知的确无所不能,但关键有一点就是:你能致它。天下万事万物皆不出是非善恶之外,良知轻而易举就可给你答案,你只需按良知的答案去行就可以了。

 

坚信你的直觉、本能、第一感,就是良知。致良知,就是行良知。如何行良知?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它,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只要让你的直觉、本能、第一感付诸实践就是致良知。你见到父母,良知所发出的“意”(念头)就会告诉你“孝”是“是”,那你就去行孝;你对待领导,良知所发出的“意”就会告诉你“忠”是“是”,那你就去行忠诚;你路见不平事,良知所发出的“意”就会告诉你“拔刀相助”是“是”,那就立即去拔刀相助。

 

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第一次出山的讲学居然是知行合一,按事后追溯的思维来说,其中必有深意。果然是有深意的,有人问王阳明,为何提“知行合一”?

 

王阳明回答:“如今的人都把知行当两回事看,所以当产生了一个恶念后,虽未去做,也就不去禁止。我主张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明白,一有念头萌发就是行了。若产生了不善的念头,就把这不善的念头克去,并且需要完完全全地把它从胸中剔除。这就是我提‘知行合一’的主旨。”

 

“一念发动即是行”,发动念头的是良知,所以这句话就是:良知即是行,于是知行合一。善念发动时,我们要保持它;恶念发动时,我们就要祛除它。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终极目的还是让我们去人欲、存天理,不能有一丝恶念存留心中。

 

王阳明还说:“世上的人都外衣冠而内禽兽,心理不一、言行不一、我太恐惧这样的事,所以揭‘知行合一’之教。”

 

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知行不一,正是王阳明深深忧虑的。知行不一不仅是种态度、行为,它还是种人格缺陷。我们不听从良知的命令去行,知和行由此分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心里一套行为一套,这是典型的双面人,人格分裂。

 

倘若知和行是统一的、合一的,那就是知和行一样,两条直线为一条;倘若知行不统一、不合一,那就是并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其中一条直线是你的良知,但另外一条直线就是非良知。你需要你良知的那条线去照顾非良知的那条线,这岂不是特别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

 

为何不知行合一,把两条线合二为一?

 

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得到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马上去行,就是知行合一。

 

从这点而言,“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在修心上,它能迅速提高为善去恶的效率;在社会中,它更能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这就是王阳明的核心价值观,它最应该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很多人都认为阳明心学仅仅是伦理哲学,只能针对个人方面的修心,这是对王阳明最大的不敬和亵渎。阳明心学是用来治国平天下的,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判断和解决方法,这些判断和解决方法就是王阳明的普世价值观。

 

在王阳明看来,人人虽都有良知,但良知却有大小的分别:“有如金的分量有轻重一样。尧、舜如同万金之镒,文王、孔子如同九千之镒,禹、汤、武王如同七八千之镒,伯夷、伊尹如同四五千之镒。虽才力各异,但纯为天理相同,都可称为圣人。仿佛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上相同,都可称为精金。”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良知大小决定着你外在才能的不同: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教,有的擅长治理水土和种植……有的擅长做皇帝,有的擅长做大臣子,有的擅长做百姓……

 

所以,每个人都应按良知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任何一件事时,只要心安,就说明这件事在你良知大小范围内,反之亦然。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心都是被物所奴役,而非奴役物。所以常常感觉物为大而心为小,于是常有不安之心。我们总是被外物所牵引主导,心就常常不安。不能反省不安的缘由,非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这就是良知常常被困,而能力枯竭的原因。

 

我们要笃志这样一件事:顺天地万物之理则心安,不顺天地万物之理则心有不安,安与不安之际,其名曰“知”。心即理,顺天地万物之理就是顺应自己的良知。中国有句成语叫“心安理得”,它可以用阳明心学这样解释:你做事时心安,那件事的理自然会得出,一件事只要有了“理”,它肯定就是好事,这件事也就肯定能成!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我们向大家解读了阳明心学的价值观,在下一期的内容中将呈现阳明心学方法论的相关内容,期待着您的参与互动。

 

有道理每周陪你读透一本书,一年52本书。有道理APP现已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免费下载,获得更好的试听及阅读体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9278789

    真好,还有文字对照,又没音乐干扰

  • 1508673rfzm

    良知是本能。也就是说王阳明认为人性本善吗?如果人性本善 那世界不就和平安宁没有恶的存在了

    lclclcl 回复 @1508673rfzm: 人人都能从善去恶才行

  • 听友232858620

    本质还是人性本善

  • 一笑而过_pvc

    我不喜欢女的讲王阳明,还是男的讲出来有感觉

  • 阳明宏_

    我擅长做支持秦哥的

  • ywh123

    阳明心学是处事的法宝,做人的基本原则。

  • ywh123

    良知就是初心

  • 一声来世

    字如其人,声如其心

  • 1735336iasx

  • 理寻欢

    返璞归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