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迎接哀伤:我无法接受,看着你的墓地…(3)

第十六章迎接哀伤:我无法接受,看着你的墓地…(3)

00:00
29:05
P234-242
P234-242
1、我们已经知道,哀伤能以有益的认同结束。但是哀伤的过程却常常出现一些差错。因此,当我们所爱的人逝去,对于他们的死,我们可能会无法成功的走出哀伤,或者我们让自己”困在”哀伤过程中。
2、在持久的哀伤和慢性的哀伤过程中,我们无法使自己走过第二个阶段。但是无论哀伤会持续多久,我们终有一天会心甘情愿的放弃那段已经丧失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能放弃或不愿放弃,那我们的哀伤就是病态的。
3、慢性哀伤:(1)“仿佛死者就活在悲伤中”,即通过伤痛能看到死者一样。(2)“僵化”死者,即把死者曾经拥有的每一样东西都保持原样。不管慢性哀伤是通过创造一个家庭圣地体现出来,还是通过随时随地都能喷涌而出的、绝望而又痛苦的眼泪表现出来,他所传达的含义都是相同的:“时间的流逝治愈不了我的创伤,我永远无法摆脱这份悲伤。”
4、在面对丧失的时候,如果我们为了避免痛苦,可以延迟哀伤,或是可以让自己不伤心,那么哀伤的过程就会出现混乱。如果刻意回避哀伤,也就是说哀伤过程出现阻碍,那么哀伤就会进入它的对立面——慢性哀伤。有时对痛苦情感的回避可能会持续多年,甚至会持续一生。
5、不管悲痛是否被表达出来,所爱之人的故去都会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对生者的健康造成长期的危害。这些生者会比那些没有失去亲人的人寿命短,相比之下,这些生者更易于自杀、患病、吸烟、酗酒、吸毒,他们得抑郁症或心理疾病的几率更高。
6、对于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很多研究者一致认为,失去一位最爱的人,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令人压抑的一件事。由死亡带来的丧失,是造成生活压抑的主要原因,而且成百上千的研究显示,每一件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情都会增加人们患病几率,既包括精神疾病也包括身体疾病。
7、研究显示,童年丧失最常见的结果之一就是成年后更易于患上精神疾病。我们看到,在幼年岁月中,我们也许会误解自己遭人离弃的经历——我们会觉得被人抛弃是因为我们不可爱,我们不好。对此,我们可能会产生无助感和愧疚感。
8、儿童可能会因亲人的离世而哀伤,但是他们无法成功地应对这一惨烈的丧失。他们很可能在童年结束的时候,都无法战胜他们所经历的丧失。他们会在童年以及之后的岁月寻求各种策略,去应对那些对自己产生伤害的丧失。幼年的丧失会伴随一生。
9、如果我们在早年经历一些重大的丧失,那会使我们在未来应付新的丧失和分离的时候倍感吃力。然而,即使我们在早年成长阶段没有经历惨重丧失,我们也很可能永远无法从丧失子女的痛苦中挣扎出来。的确,不断地哀伤意味着对死者忠诚,而停止忧伤似乎意味着背叛死者。
10、人类学家杰弗雷·戈洛在《死亡、忧愁和哀伤》中得出结论:成年子女的死亡给父母带来的伤痛是最大的,也是最持久的。然而那些经历了丧子或丧女之痛的人,以及除此之外的所有人都应给明白或是理解这一点:我们也会因为丧失孩子或者丧失那些曾经对孩子怀有的期望而哀伤,而且这种哀伤在抚养孩子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