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平生业成

再谈平生业成

00:00
20:49

再谈平生业成

——善源老师

 

南无阿弥陀佛,早上一起来,就看到莲友们踊跃的欢喜的法谈、法义。

 

往生这个词,当然仅仅从人们的习惯也好,还是从《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还有《佛说无量寿经》里面的这个三辈,而很容易从现象、表象就让人想到:往生,如果这一生不结束,怎么能往生净土?所以这样的话,就让人有这种厌秽土、欣净土,一个基本的净土宗的格式和模式。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往生是一种厌世的佛教,与现世意义不大,虽然说有一些念佛功德啊、护念啊,但是仍然觉得往生是临终那一刻才定下的,因为这是由于我们以心的习惯来判断往生这件事情。

 

往生是对我们来说,当然要以我们的立场,所以昙鸾大师说:“者,得生者之情耳。”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往生的含义。因为我们凡夫啊,都爱生,而且我们确确实实有生死的,这种真实确切的感受。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显现着,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往生——出生到极乐净土,从现象来说一定是这样子。但是,大家想一想啊,真正受报的呢,是我们这颗心,转生的呢,也是我们这颗心,所以这里面所包含的是什么呢?真正的往生净土法门,实际上我们这个业相,就是我们这个心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方向一旦确定,也就业成了,所以叫做平生业成。但是我们的习惯往往就会认为,一定到了那个时间,这个业才完成。

就像世间人做事一样,你说下地狱,什么时候下地狱呢?肯定是死了以后下地狱,事实也是这样子。但是下地狱的业,是什么时候成熟的呢?是临死的那一刻才成熟的吗?不是。从普通的来说,一般好像都是到临终那一刻,才能确定到哪里转生。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他造了杀父杀母的业,即使行为还没有实现,这个心一旦确定下来,业因,也就定下来了,不论何时何缘死去,他就是迅速地到达地狱。

 

我们也是一样,当我们在人生当中,茫茫的没有归处。遇到佛法,种种的法门虽然遇到,但是心的方向,因为没有行作支撑,这个业行是不能完成的。所以普通的修行,就一定要到最后一刻,叫做临终的那一刻才能完成。而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深切了解,我们凡夫的这种情感。我们的心没有归宿,没有方向,而真正使所有的事情得成结果的,是这个业的决定,也就是我们的心的那一刻的决定。

 

显然我们的心,我们现在都在世间,也都是活着的,在普通的法门来说,只要不到临终,这个业是无法决定的。而往生净土的法门呢,我们这颗心虽然活在这个世间,但是由于我们都有爱生怕死的这颗心,而当我们这颗心一旦接触到阿弥陀佛的大悲呼唤,而确定,乘佛的愿力,我必离生死。其实就在这一刻的时候,生命还在,其实我们怎么样,我们的这个业已经完成了。什么业?就是往生的业已经完成了,所以对于往生的业已经完成来说,就是平生的这一刻已经立即得到了往生,这在经中已经有解释、证明,这个不是私人的意见,释迦牟尼佛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即得往生和临终那一刻阿弥陀佛来迎接在世显现净土的形象,而出生在莲花当中,这两个是互不相违的。一个是业的完成,一个是果相的呈现,并不是果相呈现的时候,我们往生的业才完成,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色、重点。

 

所以总说平生业成平生业成,很多人说,哎呀,我现在念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迎接我,在这个想法里面,就要多多少少想想,欠缺了什么?就很容易把往生净土的佛教变成一种,哎呀,现世没有什么安心或者是不说什么安心,甚至信心的治定啊,也是可有可无的。对阿弥陀佛感情有多重呢,就像昨天说的,阿弥陀佛喜欢喝百事可乐呢,还是农夫山泉。

 

《佛说阿弥陀经》实际上也是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一点,经中呈现出来是这个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迎接。平生的时候,他是什么?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这是他的行业,阿弥陀佛临终的时候来迎接他,为什么迎接呢?大家想想为什么会有迎接呢?!一个就是约定,一个就是已经定下来、确定的事情,事件发生的时候才有迎接的这个表达,什么时候确定的呢?显然,是在你平生当中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时候。这个执持的心,恭敬执持的心,也就是后面说的一心,这个心向阿弥陀佛的心是一个了,那还有什么可以扰动的呢?

 

这个经证,《佛说阿弥陀经》后面就有,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往生是什么?就是在平生之间完成。闻是经受持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生之间就得到了不退转。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是这个不退转所呈现来的结果和果相。而不是到了临终那一刻才来说,哎呀,我见到阿弥陀佛了,不会退了,我往生没有问题了,这个心得,做这样的心想,都是不了解佛智。

 

佛智表明的很清楚,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是用这种我们凡夫都需要的情感,而六字的名号,要诸佛称念,当我们在闻信的那一刻,怎么样?啊,没有归宿的心,没有方向的心,迅速的就破了,打破了。而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同时,一声也好,十声也好,这个业立即完成,所以就叫做即得往生,都是活活泼泼的,生生动动的。

 

不然的话,就是对佛智,一个是不了解,一个是不信受。虽然每天很欣愿很欣愿,但是实际上抱着一颗什么心呢,这个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念了,哎呀,肯定阿弥陀佛要来迎接我的。有多少多少功德啊?我们的信心决定吗?这个是要自己去探问的。不然闻法有什么价值呢?反正是死了以后往生,活着时候,闻不闻法也没有价值了,我只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闻法和念佛都是佛所劝,相辅相成。而且净土法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平生业成。虽然说的人很多,解释的人很多,有说到重点吗?不知不觉说的味道,都变成临终业成啦!

 

所以我们莲友,有幸遇到佛教,遇到往生净土的佛教,厌秽土,我们有厌,我们厌得彻底吗?欣净土,我们也欣,我们欣得彻底吗?如果这样安心的话,自己问问?理是合理啊,但是安心吗?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说决定深信。这里面就显露出来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佛本何故而起此愿,没有这个愿,这个净土没完成,你从哪里信呢?而在你心向的那一刻,阿弥陀佛慈悲善巧地构建六字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就叫做不可思议功德。让我们在信乐,即使那么短促的一想、一念当中,迅速的,我们凡夫的身份就结束了,轮回的生命就结束了。我们现在生命转为什么生命呢?净土的生命。那大家说,哎呀,净土的生命,我也没有三十二相啊,没有八十种好啊,也没有什么,这是果相。但是这个果呈现出来,是什么时候决定的,就是我们现在,我们业已经完成了,从这个角度,某一方面,我们可以表达叫做,我们已经成为净土的生命了。

印光祖师也有相同的话,净土一法,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身虽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往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呐。一个在这里是客,一个在那里是嘉宾,这个身份什么时候得到的,肯定是活着的现在。难道死了以后才成为嘉宾吗?那就不叫嘉宾了,就正位啦,不叫宾客啦,就已经在家了,还有什么嘉宾不嘉宾?客也是一样啊,如果我们死了以后才是客,那我们还是娑婆世界的客,就不是客了。这个都是在说明,活着的时候,信心决定的时候,身份立即决定。往生的业,平生立即完成。平生是活着的时候,这样才显示出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啊!

我们所担心的那种灰色的、黑色的,而且想学佛法想往生净土,但是一听到临终,我就打退堂鼓了,或者就有一种厌倦的情怀了。那是由于什么?一个没有探入佛经的深处、一个没有善知识教,另外一个呢,自己骄慢的心把自己停止了。这三种,释迦牟尼佛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此难。

 

这几个难,大家都想过吗?我们都过去了吗?如果没有度过,怎么不会惊慌呢?怎么不会恐怖呢?大安心从哪里来呢?就是这一点一点地折服,一点一点地机的深信,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无疑啊,彼佛今现,在世成佛,本为凡夫,佛本何故而起此愿,这个就是重点。

 

这两种表达都要尊重,但是又要了解他的真实和方便。有些是权宜我们的习惯来表达,有些是佛的深智,一定要领解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叫做真实的净土教呢,而不是表现呈现出来的,不是你脑袋仅仅在那里思考、轻轻慢慢、浮在那里去想的那一点,哎呀,我相信啦,哎呀,我也愿意去啦。这个叫至心信乐吗?这个叫欲生我国吗?那个只是愿生我国,这叫欲生我国

 

执持名号和《无量寿经》说的谦敬闻奉行,都是一个内容,前面《阿弥陀经》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无量寿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闻也好,称也好,应该去想那背后的大慈大悲而折服感动,即任何一次听到阿弥陀三字,都应该想,这是我第一次听闻。从嘴里称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应该想这是阿弥陀佛对我久远劫来的呼唤,彻到我心身。

 

今天的讲释啊,非常非常的重要。以前也有讲,但是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这次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题目,整理成文字,发表出来。让大家更好的看到,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疑虑。为什么《无量寿经》说明信佛智是故应当,明信诸佛如来无上智慧。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等到我们死的时候啊,那我们活着时候是怎么样子啊?那么深重的大悲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不安全吗?这个大安心,才是阿弥陀佛的佛智大悲呀,善导大师说,蒙光触者心不退,就是在活着的今天。

 

今天的法座,如果没有一遍一遍的听于心底,啊,那我们这样一个佛缘——珍贵的——《无量寿经》的这个重要的佛教,那我们就错失了。

 

有的人就打这个擦边球,临终啊,临终那一刻还是活着啊,讲平生业成,啊,这是打擦边球,平生就是现在立即

 

所以很多人谈的是什么呢?是临终业成,然后打个擦边球说,这是善导大师说的平生业成啊,这是叫平生业成啊,有没有味道?有,但是味道深不深?大家尝一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