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会忘记你,
就像不会忘记这场战役,
悲壮的底色,生死的内核,
荣耀之外勿忘反思的深刻。
——题记
前几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84岁的老院士钟南山,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的至上荣耀。
他老人家哽咽着说出的那句“这就是中华民族,这就是中国人,什么都压不倒”的感言,也上了热搜。
把“胆”留在武汉的72岁张伯礼院士,身患渐冻症却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
潜心研究疫苗的生物安全专家陈薇院士,分别获得了“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
获得表彰的,还有2000多名先进个人和集体代表。
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客户端
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他们所在的行业。
也不仅仅是他们所在的行业,还有14亿中国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8个月里,每个以大局为重,以疫情为重,以生命为重,以国家为重的中国人,都参与了这场抗疫,都值得表彰。
当然,包括那些被病毒和死神摁倒在恐慌的春天里,再也走不出2020年的英雄和凡人。
当然,包括我们的吹哨人,年仅35岁的两个孩子的父亲,特别喜欢武汉的秋天却再也走不进这个秋天的李文亮医生。
昨天,就在这场隆重又感人的盛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同时,1000万+乃至更多的网友,跑到李文亮医生2月3日以后就停更的微博下,一一留言。
● 有人说:
“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您,突然泪目了。”
● 有人说:
“今天开表彰大会,第一个想法就是,如果李文亮还在的话,也应该去了吧。”
● 有人说:
“人民心中,都为您佩戴着一枚勋章。”
● 有人说:
“我们没有忘记你,今天共和国的山河无恙,有你的一份贡献。”
● 有人说:
“李医生,今天开表彰大会了。我们终于挺过来了,你在天堂还好吗?”
● 有人说:
“老李,打开评论,我哭了,大家没有忘记您。”
● 有人说:
“李医生,人都会离开,离开的时候都难过,被人记住真好呀,也希望做一个被人记住的人。”
● 有人说:
“表彰大会了,今天。国庆去湖北玩,你在的话多好。”
还有人,碎碎念地给他汇报自己的近况:
和女朋友吵架了;
失恋了;失业了;
找到了新工作了;搬家了;生孩子了;
得病了;康复了;哭过后又笑了。
就像,和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说说话那样。
哪怕,他在那个寒冷的早春,已转身离开,再未回来。
截至今天清晨,李文亮2月1日写的那条“今天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尘埃落定。
终于确诊”的微博下,已有20多万转发,1000万乃至更多(微博只显示100万)评论,368万点赞。
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曾为我们吹哨的凡人英雄,也在盛典之外用民心对这场表彰进行补充。
我们没有忘记他。
就像,我们不会忘记这场战役,悲壮的底色,生死的内核,荣耀之外勿忘反思的深刻。
这场战疫,不管于国于民,都是一场损失惨重的悲剧:
国家以壮士断腕的决策和牺牲,一度摁下经济发展的暂停键,且拿出国库的真金白银,为这片土地上和死神过招的每个病患买单。
这是多么沉重多么悲痛的牺牲。
疫情灾难性的影响,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消散。
多少行业倒闭破产,多少人失业丢了饭碗,又有多少人至今举步维艰,还在苦苦支撑。
我们要记得,疫情带来的后果,只有这样,我们3000多同胞才没有白白逝去,我14亿国民才没有白白禁足。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我们这个承受诋毁、暗伤、歧视和封锁的民族,才没有白白受苦。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1000万+网友无法忘记李文亮的原因:
硝烟散尽,凯歌奏响,旗帜飘扬,烈士不该被忘记。
这不仅因为,他为我们卖过命,而是因为,这场战争本质上无喜庆可言。
这是一场灾难,我们挺过来了,但我们也损失太多。
这是一场战争,我们尚未全胜,敌人仍在嚣张作妖。
这是一场考验,我们最好的人民、最齐的民心、最不一样的制度,都接受了检阅,得到了确认,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并非全部呈现。
我们不可大意,我辈仍需努力。
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孤独再无还。
我们不会忘记你。
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曾经的哭泣和呐喊,离别和逝去,教训和悲愤。
也不会忘记如你这样的赤子的吹哨和鸣笛,孤胆和热血,牺牲和心愿。
因为,我们不能因为来到了金色的秋天,就忘记了悲伤的春天。
不能因为今晨的伤疤结了痂,就忘记了昨夜那彻骨的疼。
不能因为走得还不算太远,而忘记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如何弥漫。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需要铭记。
惟有铭记这一切,我们才能不再犯,才能更好地走向前。
共勉。
爱我中华,没有大国,哪有小家
在看
感动哭了,谢谢伟大的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