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1:韦小宝谎话的诈骗术

30 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1:韦小宝谎话的诈骗术

00:00
15:06


您好,欢迎收听“李俊慧的经济学课”。之前的课程分析广告与营销的本质是减少信息费用的行为。但这世界上既有减少信息费用的行为,也有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二者同时并存,正如自私的人既会抢钱也会捐钱一样。


为什么会有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呢?正由于信息不对称可以给掌握较多信息的人带来信息租值,而这对于掌握较少信息的人来说是信息费用。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是想利用别人的信息费用来赚取信息租值:你的信息费用高了,他的信息租值也就高了。


张五常认为,经济学始于斯密,因为是他找到了自私这个基本假设。但斯密的问题在于他只看到自私之利,没有看到自私之害。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并不是一般人听惯了的道德伦理的老生常谈。张五常的着眼点是交易费用:自私会使得人们设法降低交易费用,但也会使得人们设法增加交易费用,它同时支配着人做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信息费用是交易费用的一种,之前先分析减少信息费用的行为,现在再分析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可以说是张五常这句话的一个重要推论。


仔细观察事实,不难发现,人们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隐瞒信息,另一类是伪造假信息。


先看第一类的隐瞒信息。一个人知道了某个重要信息,但不告诉别人,这就使得他比别人知道得更多,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别人的钱。这里举一个典型而又有趣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电影《2012》。这部电影拍得很好,一般人是当成娱乐片来看而觉得好,而我是用经济学来分析的,任何事情我都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认为拍得很好,好就好在它充满了经济学内涵,而且都是正确的,这可不容易!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一大堆水货,错漏百出。一部并非经济学专业人士拍的电影却充满了正确的经济学内涵,可见导演、编剧很有经济学直觉。


这部电影是2009年上映的,所以电影里的2012年是未来。根据这部电影的设定,2012年是世界末日,一名印度科学家首先发现这个秘密,原则上他可以隐瞒不说,但他一发现就尽快地告知全人类。后续的一个情节设计得很妙,那就是最后这名印度科学家并没能登上方舟逃难。最早的发现者却没能从中获益,不晓得他临死前有没有闪过一念:早知道就不说出去了!电影这样编很有意思,因为完全可以编成是那名印度科学家得救了,好人有好报,现在却故意编成这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剧情的含义是公开信息有时候对自己是不利的,难怪现实中有人会选择隐瞒信息。


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即使没那么极端,试想一下,那名印度科学家为什么不选择隐瞒信息,自己偷偷做个方舟,带上他所爱的人一起逃难呢?他公开了信息,得到了什么货币收入吗?没有!那他为什么还会公开信息呢?您还记得第一季课程一开始讲解自私假设时就已经分析过道德的作用吗?人类为什么会有利他的行为,为什么会做慈善?这跟自私假设是没有矛盾的。那名印度科学家为什么要公开信息?就算他后来也登上了方舟得救,他也没得到什么货币收入。但道德伦理带来了巨大的非货币收入:他被大家视为救世主。公开了信息之后,人类可以群策群力地制造大量的方舟,尽可能地救更多的人。这比起只有他一人知道,以一己之力能制造出来的方舟要多得多,能救活的人也就多得多。所以公开信息对全人类是有利的,要通过道德给予他巨大的非货币收入,以弥补他没能获得货币收入的损失还绰绰有余。也就是说,道德伦理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具体在这里的表现就是抑制了隐瞒信息这种增加信息费用的行为。


您可能也记得,第一季课程提到人类独有的三大制度:市场、道德、法律,都是引导人们通过利他来利己。电影《2012》反映的是道德的作用,市场与法律的作用则可以看弗里德曼举过的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人知道了在石头上种出粮食的技术,如果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他会把这个信息通过诸如专利技术授权使用的方式卖出去,直接赚取货币收入。但如果没有法律保护,他会选择隐瞒信息,自己悄悄地在石头上种粮食,通过卖出粮食来间接地获取这个信息的租值。这时这项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收入一般会低于有知识产权保护时他把这个信息卖出去的收入。因为知道这项技术的人通常是科学家,他擅长的是研发新技术,而不是种粮食。对他来说,更有利的是把自己研发出来的技术卖给最擅长种粮食的人,这样如虎添翼,才符合“租值搭配原理”,让这项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带来最大的粮食增产。


但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时,这科学家没法通过直接出售信息来赚钱,只好隐瞒信息,通过自己使用这项技术种出粮食再卖掉来间接地赚钱。绕道必然增加了交易费用,这里是表现为并不是最擅长种粮食的人来使用这项技术,粮食增产的数量肯定低于由最擅长种粮食的人来使用。而且科学家多花了时间种粮食,就难免少了时间进行他最擅长的研发技术,这也造成技术进步的速度被拖慢的租值消散。但这时科学家通过种粮食还是间接地获得了信息租值,而且由于他通过市场销售粮食,再怎么隐瞒信息,都难免在市场上传递了信息。其他竞争对手看到他只有石头没有土壤,却还能生产出粮食,就会多多少少地猜到他掌握了一项用石头就能种出粮食的技术。


最糟糕的情况,是连粮食的产权都没有得到法律的保护。比如在人民公社里,农民种出来的粮食不是归自己所有,他多种也不会多得,这一方面固然是鼓励了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偷懒行为,另一方面即使有人掌握了在石头上种出粮食的技术,也不会公之于众,甚至连自己偷偷使用技术多种粮食卖掉赚钱的事也不会做,因为多种了粮食也不是他的,他的收入不会因此而增加。这时,由于没有法律保护私产,也就没有市场交易,掌握信息的人既没有动力公开信息,也没有动力使用信息去赚取信息租值,这项技术本来能带来的收入增加全部都租值消散了。


当然,从事实来看,人民公社时代的粮食产量虽然确实低,反映了前面的分析从边际上看是成立的,但租值也没有真的全部消散。一些能想出使粮食增产的点子的人会受到表扬,被树立为劳动模范,获得非货币收入,所以他们也不至于会绝对地隐瞒信息。这反映了前面提到的道德伦理还在起着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还反映了在一个没有法律保护私产、没有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会更严重地依赖于道德来降低交易费用,因此会更加强化对道德的推崇与宣扬。这解释了为什么人民公社时代的中国比其它时代其它地方都有着更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第一季的课程其实已经有过类似的分析。企业与国家都需要非货币收入来激励、管理一线人员,以解决他们没有动力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往上层传达的问题,所以企业有企业文化,国家有爱国主义教育。但企业除此之外还有货币收入的激励,如分成工资。而国家就没法直接给大家发分成工资,只能完全依赖非货币收入的激励,所以国家会比企业更加强调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另外,有一种隐瞒信息的方式是“只说一部分不重要的事实”。这是一种撒谎的技巧,可称为“韦小宝谎话”,因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借韦小宝之口把这种撒谎技巧说得最清楚。据韦小宝传授这种撒谎经验,要点有二:其一是这些谎话每一句都是真的,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是撒谎。其二是这些谎话并不是完整的事实,而且还不是重要的那部分事实。越是不重要的内容越要极尽详细地说,人们听到有那么多的细节,就更容易认为那是真的,深信不疑。中国成语“盲人摸象”与此逻辑相通,都是把片面的局部错当成完整的真相,只不过盲人是自己认知有误,韦小宝谎话是骗子故意有选择性地隐瞒关键信息以误导对方。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来说明这种诈骗手法吧。那是美国还没发生次贷危机之前的事情了,有一天我父亲到银行存钱,银行职员一看他是老人家,就开始忽悠他不要存定期,而是改为购买一项本质是美元存款的理财产品,力陈其好处是当时美元的存款利率比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更高。我父亲于是打电话来问我这个本科就是学金融的女儿,咨询是否应该听取银行职员的推荐。我立即就说:“千万不要做这种蠢事!”这银行职员的忽悠就是非常典型的“只说一部分不重要的事实”的骗术。当时美元的存款利率比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更高,这是事实吗?是事实!但这只是片面的事实!这种外币存款的理财,不仅要考虑不同货币的利率差异,还要、而且往往更重要的是得考虑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当时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在单边升值,也就是美元正在不断地贬值,虽然美元的存款利率高于人民币,但如果存款到期时美元的贬值幅度超过了利率差,那其实是亏损的投资!货币贬值完全有可能发生一泄千里的极端情况,利率差却基本不可能持续地居高不下,所以汇率风险与利率风险是不对等的,前者很可能高于后者。银行职员只大谈中美存款的利率差,绝口不提中美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实为居心不良!像我父亲那种对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大局差不多就是一无所知的老人家,怎么可能看穿这种骗术?这种每一句都是真话、只是有选择性地隐瞒关键信息的谎话,迷惑性是多么的高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69816qdma

    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