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辛苦了,想您了
阆中石滩口,古往今来当地人都这么叫它,但民国至今它都是一个镇。这里是一个水陆码头,也是一个与千佛、老观、二龙、解元、凉水、护山乡镇接壤的地方,山清水碧,环境优美。一直以来这个小镇都很繁华,四面八方的人都喜欢去这里赶集,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有一条曲曲折折,风景秀丽的构溪河流过,在石滩口转了一个湾向西奔流汇入嘉陵江。
石滩镇的河对面大约两公里处有一座民国建筑——“侯家大院”。大院的附近靠河边的石岩下面有一套丁字型的“不被秋风所破”的茅草房子,简洁,幽静,干净,这里就是侯家大院的后代们过去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主人公侯朝聘先生一直生活到老的地方。
NO.1
在二、老、千一带只要说起侯朝聘先生,上了年岁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民国至今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很多,有的越传越神奇,老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有那么多传奇的人生故事呢?为什么拥趸有那么一代又一代崇拜他的粉丝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他的两个儿子德威和德亮老师以及一些熟悉了解侯先生的知情人士。一位旷世奇人,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侯朝聘老师
侯朝聘,生于1922年正月十一日,卒于2010年6月23日。他,大地主出生,家庭殷实,年轻时候过着优渥的生活,没有受过什么苦难。从小开始就走上了求学之路,童年在“侯家祠”读儒书,后来在千佛“戴云寺”(音译)读高小,大一点到“进寺院”读初中,再大一点,去省立阆中中学高中一班就读,毕业时的校址是国立四中旧址——锦屏书院。
他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看过的东西过目不忘。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烂熟于心,唐诗宋词出口成章。在读高中时,受教于英国传教士学习英语,他一口标准的英式口语在那个年代是不多见的。在学校里,青年才俊,意气风发,才华出众,独领风骚,学校安排他既当学生,又当老师。让他教初中班的英语,每月领三块大洋。他成了那个年代的“天之骄子”。民国晚期,时局日益混乱。1947年侯先生在石滩口“进寺院”教初中,后被聘请到苍溪运山教书。
侯先生一生中,流传最广的传奇故事是这样的:1952年,阆中在全县范围内招考中小学教师。一天,侯朝聘先生的父亲路遇熟人卢林龙老师,卢问侯,县里招聘教师考试你儿子去报名了吗?侯说,还不知道啊,那赶紧报名吧。城里考试那天,侯先生不知何故去晚了,监考官还是把他放进了考场。教室里密密麻麻坐满了人,他只得搬了一个凳子在考室前面挨近一个女生的桌边角上参加了考试。
进考室的时候,考生们看见一个身着长布衫,腰系谷草绳,脚穿一双烂草鞋,手提一个笔墨盒的瘦削身材的年轻人匆匆忙忙走进了考场,大家发出不屑一顾的讥笑,窃窃私语,这么晚才来能考上吗?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来的最晚,交卷最早。
过了一段时日看榜了,侯朝聘先生的名字名列榜首,成绩最好。土改工作队的田队长说,“呵呵,真是奇怪了,那个来的最晚人还考上了第一名”。看榜的人都很惊讶,没有想到他居然考取了第一名,赞不绝口,真是奇才。就这样传来传去,沸沸扬扬,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后来成了教育子女励志成才的故事在家乡四处传扬。
1952年秋天,侯朝聘先生被聘请为二龙小学教师,开始教文史,地理,书法。1958年秋成立二龙区初级中学校,侯先生被聘请为二龙中学教师。同年阆中教育部门安排四位中学教师在南充师范学院进修。
五十年代的青年教师
本来是安排侯先生进修语文,可到了南充后其余三人都要求学习语文,鉴于此,侯先生选择了进修数学。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数学成绩很快就出类拔萃,在数学的海洋世界里他竟然如鱼得水。他具备超强的专注力,干任何事情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他对数学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逢题必做,一题多解,所有题目样解出来,典型题目,典型解题方法还要进行标注。无论是在学校或者放假回家,他都会专心致志演算各式各样的数学题,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废寝忘食,不管酷暑严冬,热天热得汗流浃背,冬天冻得瑟瑟发抖,他都聚精会神全然不顾。
学生都以作为他的学生而骄傲而自豪。特别让学生敬佩的是他上高中数学函数,几何课时,不带三角板,圆规等教学用具。他就是凭手,凭心画啥是啥,规矩方圆全在他的意念之中,得心应手,顺手拣来。他的解题方法灵活,触类旁通。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博学敬业赢得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敬仰和爱戴。
侯先生一生中除了家庭出身的影响曾经也遭遇过人生劫难。据他的学生介绍,文革时期,侯先生从家中被人抓走捆绑到石滩粮站,被毒打致全身多处受伤,被人救出途经杜家山时还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后来才知道是二龙中学的学生把他救走的,由于严刑拷打,侯先生一支手臂还落下了后遗症。由此可见 ,学生对老师的爱戴是多么深沉。学生冒死相救,先生大难不死,如此师生情谊一直传为佳话。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笔者在二龙中学读高中,耳濡目染,亲身领教过他的这些神奇。可惜很遗憾的是没有直接受教于侯先生。那个时候,先生虽然不教英语,但他把《毛泽东选集》1—4卷全部在每一行空隙处翻译成英文,其英语功底可见一斑。除了英语,他的书法也是堪称一绝,大字,小楷,行楷,草书,一手好字,无与伦比,许多行家里手看了都赞不绝口。他还会画画,特别擅长素描画,曾经画自己的父亲侯老太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侯先生几十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1975年秋,侯先生的家乡石滩镇学校要办高中班,他谢绝了学校领导师生的再三挽留,申请回到了家乡石滩口。在那里他再次书写了人生的辉煌,在那个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年代,他承担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多门重要学科,破天荒的由一个乡村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考上了云南理工大学,后留学德国。
1982年老先生退休了,在亲友的鼓励敦促下,被聘请为新疆吐鲁番红星煤矿子弟中学教书,继续书写他人生的笔墨春秋。一个奇迹再次被创造,这个学校在他任教的班级里第一次考取了学校历史上的两名大学生。让新疆库尔勒教育部门都为之一惊,刮目相看。在新疆期间,每年要招聘教师,侯先生被聘为评委,让他来主持考核应聘老师。几年后,因气候不适,年事已高,老先生谢绝高薪挽留,回到了故乡石滩口。
回到家乡,享受着闲情雅致,颐养天年的快乐生活。读书,看报,演题,习字,背诵《新华字典》,活到老学到老。家人们这样说,别看他平时少言寡语,只要是说到学习,做数学题的事情,他就神情振奋,眉飞色舞,话也多的滔滔不绝。在家里,他通过学生找来了全国历年高考数学题进行解析,一题多解。
90年代初期,曾经有一年冬天,偶然遇到一份“科技报”,报上转载了5道“世界中学生竞赛题”,这个题目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国命题,规定时间三个小时做完。侯先生看见这个竞赛题后,欣喜若狂,如获至宝将题拿回家,用了五个小时废寝忘食做完了五道题,其中一道题竟然要添加5个辅助线才能完成。据后来报纸报道,最好的竞赛成绩是中国人在三小时内做对了四道题。
说起来也凑巧,就在做竞赛题的那年,老先生去阆中看牙科医生,碰巧这位牙医正在做其中一道竞赛题,他全神贯注的看着医生解题直到完成。后来他笑眯眯的告诉牙医,“这个题只需要一半的程序步骤就可以完成。”听老先生一番讲解,顿时恍然大悟,连声叫好。殊不知牙医也真大方,只收取了60元的费用,就给侯先生安装了一口进口牙,很好使,就是这口安装的牙齿陪伴老人家,几十年后寿终正寝,走完了人生。
在家乡,年龄大了,为了锻炼,他也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修桥补路,栽花种树。把通往石滩口的路上,家的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洁明亮。在家乡人的眼里,在同事的眼里,在亲人的眼里,侯先生一生,生活很简朴,对金钱没有多少概念。为人清高,不善于沟通,也不善于交际。一生淡薄名利,不惹事生非,性格沉静。侯先生一生超乎寻常的专注力,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就是那个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典型代表。
NO.2
说起他的父亲,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名叫侯全孝,绰号侯达三。民国时期的团总,候差人,袍哥大爷,管嫌匠。但他又是一个大善人,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都会开仓放粮,救济乡邻,遇上灾荒年月,每天都会熬粥接济那些吃不起饭的穷人,他还把一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收养在家里。他的父亲一生娶过两个女人,第一个为他养了7个子女,第二个廖氏为他生了4个子女,侯朝聘先生就是第二个妻子廖氏所生。
侯达三一生清正廉明,主持公道,乡里乡亲有困难有麻烦有诉求都要请他出面,请他断是非公道。传说,石滩口宋和邓两家打官司告状,邓家有钱有势一些,就行贿侯达三,没有想到来到保宁府大堂上,侯达三当场交出邓家行贿给他的一盘蚕丝并指出邓家行贿。这样的主持公平正义之举为他赢得了良好声誉。土改时候,成百上千的老百姓向土改工作队跪地为侯达三求饶,保住了性命。侯老太爷的“侯家大院”从1943年开建,46年竣工,历时三年。土改时候分给了贫下中农。侯朝聘先生一家后来将房子修到了不远处的构溪河边。
侯先生的妻子,邢文芬,生于1923年10月。民国时期的邢家一直是名门望族,家住凉水仓田沟,其岳父邢正言,当地叫他“幺老爷”。先生的妻子名门之后,大家闺秀,娴熟善良,通情达理,轻言细语,仁慈忠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虽然当年家住茅屋,但家里随时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侯先生的鞋袜衣裤都由邢老太婆收拾整理,几十年对侯先生恩爱有加,相敬如宾,传为佳话。如今97岁,头脑清醒,面目慈善,活脱脱一个活菩萨。
侯朝聘夫妇
侯先生夫妇养育五子二女,有两个儿子从事教育,大儿德威已退休多年,四儿德亮仍在江南职中任教。子孙后代中有九个大学生,真可谓书香门第,诗书传家。
NO.3
侯先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半个多世纪,一生中教过无数莘莘学子,有的80年代初期就留学海外,他的弟子中侯正猛博士,德国大学教授。苟大明博士,美国医药学专家。也有国内从事各行各业的优秀学生,继承侯先生数学衣钵的侯开良,就是东风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还有做过阆中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常务主任陈正广,如此等等数不胜数的学生都曾经授业解惑于他。他的学生侯开良老师回忆说,“老先生上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慢条斯理,板书简洁工整,同学们非常喜欢他。
那时的教材比较简单,我每次考试的目标是满分,记得有一次得了99分,还痛心很久。毕业时,我请求侯老师,能不能给我写个条幅做纪念?先生说:你裁纸哈。我买了几张白棒纸,就在他寝室里裁好,先生提笔就草,那狂草飞龙走凤,潇潇洒洒,件件都是珍品。”
如今他的学生都已经退休了,但一提起侯先生,同学们感谢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都为他的知识渊博,术业有专攻感到深深折服。能做侯先生的弟子是一种荣幸!
老年的侯朝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学生的眼里,就从民国时期他风华正茂的求学之路算起,他就永远是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时代的旷世奇人。
可惜了,他在年轻时候,也许因为家境太富裕,也许因为时局太动荡,他带上老父亲给他去成都考大学的盘缠,和好友在阆中耍了几天就打道回府,回到了他的家乡石滩口。这一不经意的错过,彻底毁了他的大学梦,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了轨迹。要不,又多了一个类似陈景润一样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或者文学家,翻译家,书法家。
侯先生虽然走了些年了,但他的传奇故事就像他门前那条溪流淙淙的构溪河一样,还在被人们广泛传颂,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述说,源远流长。
原标题《他创造了那个时代的传奇神话——记侯朝聘先生的人生故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