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作者:钱小穆 朗诵:李琰

感恩 作者:钱小穆 朗诵:李琰

00:00
19:46

感恩,就是你对我好,我要记得,放心里,我攒着,某天我也对你好。人待人啊,才能继续下去。在做人、做事 、做学问之中显露。放在以前叫立德、立言、立功,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立德以获得尊敬,立言传于后世,立功造福一方百姓。王阳明把古代文人的这三个追求做到了极致,冯梦龙亦做到了。对当代人具有学习与借鉴的现实意义。只不过王阳明深刻,不像我们这般通俗,这般礼尚往来,这般欠了人情,赶紧还,感恩不计时间。一一 钱小穆

 

钱穆在《师友杂记》中讲到他和兄长在荡口的小学读书,其兄在四年级毕业班,他因为从小聪颖,受到老师鼓励,跳级随兄长和其他毕业班同学一起前往常州中学报考,就在他大哥打点行装启超上学前夕,他接到了晚到的入取通知,伯圭师连夜赶起他家告之,并跟他大哥讲 :今夜即速为汝弟整理衣物,明晨可随众行。至于床上枕被铺盖,我已代为筹措,明晨当径送船上,勿再操心。因为伯圭师知余家贫,仓促间不易办此一大事也。伯圭连上学的铺盖都替他准备好了。使他十分感动。直到晚年没齿不忘,把自己之成就,都归于实皆"伯圭师启文 : (细节如下)有一天,钱伯圭拉着钱穆的手问:听说你能读《三国演义》?钱穆答道:读过。钱伯圭说:这种书以后不要再读。此书一开始就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之类的话,这是中国历史走错了路,固有此志。如今欧洲英,法各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以后应该向他们学习。钱伯圭的这番话对年仅10岁的钱穆以极大的震动,从而引发他毕生的治学宗旨和一生的终极关怀。他在《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记》中这样回忆道:余此后读书,伯圭师此数言常在心中。东西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中国人,余之一生亦被困在此一问题内。而年方十龄,伯圭师即耳提面令,揭示此一问题,如巨雷轰顶,使余全心震撼。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音乐老师、国文老师,华倩朔先生,漫画大家华君武的伯父。华倩朔曾游学日本,擅长音乐、书法、绘画,并能吟诗填词,国学新知兼具一身。他曾编写音乐教科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畅销全国,历久不衰。抗战时日本军官中多有能欣赏中国字画诗词者,皆于华倩朔特至敬礼。荡口镇赖获保全,不肆残杀,亦少破坏。


如果说钱伯圭先生曾帮助钱穆树立了人生理想的话,那么华倩朔先生则教会他如何做人。他在果育小学教唱歌兼初小一年级国文课。一天,他以鹬蚌相争为题,让学生作文。钱穆挥笔写下了400字的短文,结语这样写道: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华倩朔给他的评语是;此故事出自《战国策 燕策》,苏代以此讽喻东方六国。惟教科书中未注明出处。今该生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结语犹如老吏断狱。钱穆因此文受到华老师的称赞并跳升一级。钱穆因为作文做得好,华先生便送给他一本书,介绍了数十位刻苦自学的欧美学者。这本书告诉钱穆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事实上,钱穆的学术成就,完全是他刻苦自学的结果。


如果说钱伯圭先生曾帮助钱穆树立了人生理想的话,那么华倩朔先生则教会他如何做人。他在果育小学教唱歌兼初小一年级国文课。一天,他以鹬蚌相争为题,让学生作文。钱穆挥笔写下了400字的短文,结语这样写道:若鹬不啄蚌,蚌亦不钳鹬,故罪在鹬,而不在蚌。华倩朔给他的评语是;此故事出自《战国策 燕策》,苏代以此讽喻东方六国。惟教科书中未注明出处。今该生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结语犹如老吏断狱。钱穆因此文受到华老师的称赞并跳升一级。钱穆因为作文做得好,华先生便送给他一本书,介绍了数十位刻苦自学的欧美学者。这本书告诉钱穆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事实上,钱穆的学术成就,完全是他刻苦自学的结果。

美国人设立感恩节为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感恩节是美国人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美国家庭都要举行丰盛的感恩宴。最常见的传统食品有火鸡、南瓜馅饼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国人在这一天或举家出游,或探亲访友,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都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中国人没有特定的感恩节,却把感恩融入人的文化 、哲学范畴,也就是说涵养灵魂,指明人之行为道德,规范。与西方有相似之处,比西方更有深度与广度,历史更悠久。

我没有什么好感恩,我对以往很有些不满,不满也是缘份。也有开心的时光 : 二十岁时,遇到的师傅。二十五岁时,遇到我女人。30岁时我女儿有点小聪明。40岁我生活基本无忧,感恩他们给我快乐时光。感恩我生意上曾经给我帮助的兄弟们、顾客们。我感恩小茶楼一起唱歌的歌友们,那是很无聊的虚度,却无忧无虑。还有文学路上遇到的一众文友,你的们让我充实,有所满意自己。

数年前我写下一文《暖床,只为知恩报恩》,具体说明感恩与苏州人的民间风俗与文化,为不少作家文友点赞 :

曾按照苏州人规矩,父亲逝去第二天,儿子们要睡他平日里头睡的床上,这叫——暖床。


此时此刻,我和弟弟睡在父母床上。已经几十年没睡父母床了。自从长大以后,自己也有了小家,就不再和父母睡一起。还是几十年来那只老床,只是父亲走了,留下了母亲。是谁留下这条风俗习惯?真好!回忆美好往事,感恩父母。

苏州有为感恩父母而建的报恩寺、报恩寺塔、普济禅院、瑞光塔。

瑞光塔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的盘门内。瑞光塔又称瑞光寺塔瑞光院塔。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根据志书的记载,在三国东吴赤乌四年(241年)时,康居国僧人性康来到苏州,吴主孙权为他创建了这座佛寺,是苏州的著名佛寺之一。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了报答母恩,在此寺中建造了十三级舍利塔。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重修,并敕赐一枚铜牌置于塔顶。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并赐额为瑞光禅寺。相传塔上常常放五色祥光,故而改名为瑞光塔。明清两代又经过多次的修葺,但今天寺院的殿堂早已荒废,仅有此塔保存下来,并规划为苏州城南风景区的盘门三景之一。

报恩寺塔(即著名的苏州北寺塔),是姑苏城内最高点,站在塔上可以一览姑苏全景。它还是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设计拙政园中园借景的主体。弘扬感恩、报恩是正极,是苏州人的优良传统,是吴文化的具像。

弟弟的嚊声,依旧。这一夜睡得踏实,仿佛在父母的怀里安睡。父母之恩,当涌泉相报。躺在父母的床上,在手机上记下心情文字,耳边又响起老妈喊着孙女吃早点。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至考上大学,才离开爷爷奶奶独立生活,所以,她总护着爷爷奶奶。昨夜和奶奶睡她床上,聊东西南北。有人担心我孩子会不会害怕见到爷爷的遗像,而不敢在爷爷奶奶家休息。她说:没有什么,和往常一样没什么区别。我住奶奶家,陪我奶奶,适应一个人的日子。”——这是另一种暖床。暖床,暖的是床,温暖的是人心。这不需要巨资,只要一棵素心,足矣!

 暖床,在吴文化中起源于何时,没人知道,却流传了下来!其灵魂是知恩感恩,这是一个具体而已。让暖床,这一知恩报恩的优良传统,持续下去,接力下去,生生不息,美好人间!


【作者简介】:钱小穆 : 吴文化传播者。现代作家协会会员。《法制周刊》中国先锋作家诗人创作联盟成员。北京元学文化学院研究员。散文《母亲》、《五月望塔苑赏雪》、散文诗《姑苏慢与漫的生活》、读《林微因传》有感与读《三毛传》(你是锦瑟 我是流年)有感等赏析文章,获得唐山知名作家唐柳的精采朗诵,并在 喜马拉雅FM上播出 。中国网络资讯台刊发的《春》,阅读量近4万人,朗诵版由多次荣获朗诵比赛奖项的美女老师沈虹制作并朗诵。钱小穆读《张爱玲传》,获得教授、园林设计师、 “为你诵读”杯第四届现代诵读艺术范读导师全国百强选手、优胜奖获得者.、逍遥悦听公众平台副主编暖冬朗诵。获2017年度《 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一等奖荣誉。文入选《钱穆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先锋作家诗人》,《中国作家文学》等书刊。著有散文集《文园小耕》。对吴文化的传播获得了网上人民日报的人民网、光明网 、江苏网、扬子晚报 、无锡日报及无锡政府网的肯定。


李琰,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文学,愿意用声音行走于字里行间!



编辑:静听美文(微信公众平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