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其中的“三从”,便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可也有些女子,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固有认知,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花木兰,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花木兰的故事。
家中孝女,代父出征
据《雌木兰替父从军》记载,花木兰的祖上一直住在河北魏郡,在西汉时就是六郡良家子。
从西汉开始,朝廷就有征用六郡出身的年轻人从军,或者担任军官的传统。
这些年轻人家世清白,但无甚根基,须凭自己的努力,浴血奋战、以死相搏来换取军功和前程。
张籍就在《薄命妇·良家子》里写道:
“妾薄命,良家子,无事从军去万里。”
与家人相离万里,在疆场撕杀搏命,是一个良家子的生活常态。
到了木兰父亲这一代,也还要从军打仗。
木兰父亲好武能文,风光时也是个有名的千夫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出征平安归来后,木兰一家团圆,也算是皆大欢喜。
但当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多战的时期。
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江以北纷纷立国称帝,战乱连年,烽烟不断。
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朝廷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这天,新的征兵文书,卷上赫然写着木兰父亲的名字。
得知这个消息的木兰心事重重,向来勤劳的她无心织布,一边织布一边叹息。
父亲年事已高,又疾病缠身,木兰实在不忍心老迈多病的父亲还要去战场撕杀。
若有兄长,兄长还可以帮父亲分担,但木兰上面只有一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年幼的弟弟。
家里没有强壮的男劳动力,木兰决定以已代父,代替父亲出征。
木兰虽是女子,但也读过书,学过武艺,算得上“能文能武”,做起事来也是麻利果断。
主意已定,说干就干。
木兰买来骏马、配好鞍鞯、戴上辔头、拿上长鞭,再换上一身男装,妥妥的一个精神少年郎。
离别时,没有泪洒当场的凄凄切切,没有哭哭啼啼的女儿情态。
身不由己的年代,连告别都如此沉默。
天未大亮,大军早已整装待发,混在男人堆里的木兰带着一腔孤勇,坚定地踏上了远方的战场。
战马嘶嘶,战靴匆匆,早上才出家门,晚上却得在黄河边安营扎寨。
木兰再勇敢,也还是个少女,会感觉孤单,也会想念父母。
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木兰的耳边再听不到父母呼唤自己的声音,伴着入梦的,只有黄河的潺潺流水声。
离开黄河,来到黑山,听着燕山胡人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怀念熟悉的乡音。
真的是“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但这也是木兰勇敢坚定的地方。
真正的勇敢,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而是有不舍,会害怕,却依然能坚定地走下去。
巾帼英雄,屡立战功
12年的军旅生涯,在《木兰辞》中,只有短短的30个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白天翻山越岭、千里迢迢奔赴战场;晚上还要轮流值勤,寒冷的月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几经生死,有的战死沙场,有的侥幸能留下一条命,活着回去与家人团聚。
不诉关山难越,不悲失路之苦,木兰内心的坚强可见一斑,但这不意味着木兰进入军中的处境会很好。
战场,可能是将军一战成名的地方,更多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修罗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尤其作为底层的士兵,吃着仅够裹腹的军粮,穿着低级的装备,却要冲在战场的最前面。
战场无情,死伤常事,种种困境,木兰都必须独自面对,面对随时可能战死沙场,面对可能身受重伤,断手断脚的惨状。
除此之外,她还必须面对自己独有的困境,万一被发现是女儿身,她可能直接被处死,又或者充当军妓,生不如死。
她必须有着过人的机警智慧、百折不屈的勇敢坚韧,才有可能跨越这重重难关,逃过“九死”,求得这“一线生机”。
面对前路的艰险异常,木兰没有被吓倒,反而在抗击柔然的战争中努力适应环境、在不断的磨砺中日渐强大。
疾风知劲草,烈火出真金。
木兰历经战场淘洗,慢慢成为一名坚毅刚强的军人,不输真正的疏阔男儿。
虽然是不得已出征,但她努力贡献自己的价值,没有辱没“军人”这两个字。
经历了40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壮士们终于迎来了战争的尾声。
随着大军凯歌奏起,木兰终于结束了多年的军旅生涯,正式踏上了回朝的归程。
明堂之上,可汗论功行赏。
木兰战功显著,不仅有幸觐见可汗,更是得到了千百金以上的赏赐。
可汗还特地询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道:
“我不愿做尚书郎,只希望能骑上一匹千里马,回到故乡。”
家,永远是在外游子心底最深的思念。
高官厚禄、名誉地位,都比不上家中的一粥一饭、家人的一颦一笑。
得到可汗的应允,木兰辞官归家,幸福地奔向日夜思念的故乡和亲人。
辞官归家,深藏身名
十二年的朝思暮想,总算迎来了重逢的时刻。
终于要见到阔别多年的家人,木兰喜不自禁,家人也是喜出望外。
牵肠挂肚的女儿回来了,苍老的父母激动地出城来迎接,虽然只能相互搀扶着慢慢前行,但仍难抑心中激动。
姐姐欢喜非常,作为长姐,她依闺阁之礼,用隆重的红妆礼仪欢迎已长大成人的木兰回家。
弟弟已经长成一个十足的男子汉了,开心地磨着刀,宰猪宰羊,盛情款待姐姐。
在外征战的日子有多孤苦寂寞,此刻就有多温暖幸福。
熟悉的街道,亲切的乡音,还有亲人和煦的笑容。
她欢快地推开东阁的门瞧瞧,来到西阁坐在自己昔日的床上,可谓恍如隔世。
她迫不及待地脱下战袍,换上昔日的衣裳,放下长发,挽起当下流行的发髻装饰。
换了一身女装的木兰出现在众同袍面前,惊讶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灿然一笑,答道:
“人们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当它们都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一番话,尽显木兰的幽默机智,男女之别,就这样轻松地被木兰化解了。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随着她功成身退而告一段落,但她忠孝两全、巾帼不让须眉的事迹却在民间流传开来,被誉为“巾帼英雄”。
她的“不为天子封赏,只为家国两昌”的忠孝仁义的精神,更为后世传颂。
后来,木兰还被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杜牧曾题诗称赞木兰: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木兰的事迹,充满着传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她的姓氏、籍贯,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也因此,历代都争议不断。
有人认为历史并无此人,也有人认为有此人,但并非姓花。
《归德府志》和候有造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提出木兰本姓魏;还有人说木兰姓朱、姓韩。
有人说她是北魏孝文帝时人,也有说她是隋朝人、唐朝初期的人。
虽然,这些问题都难下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历经千年,她仍被后世铭记。
她的善良纯孝,教会我们善待父母、珍惜和父母相处的时光。
她的独立果敢,告诉我们女子内心强大,一样可以光芒万丈。
她的坚韧不屈,让我们明白即使在人生的逆境,也要勇敢地开出花来。
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柔软的情感和大丈夫般的豪气并不冲突。
花木兰就书写了这样一个传奇:是女儿身,也可以是英雄本色。
咋没评论呀,正想看看评论里的巾帼英雄呢
在看
纵:夭一丨卜一↘,″ro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