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社交有攻略,同学会也很关键。大家好,我是源源,你们的餐桌社交导师。
上节课我们讲了朋友结婚应该送什么礼物,给大家提供了三个主要思路,一是投其所好,二是居家实用,三是美好寓意,大家记得发散思维,多多找寻灵感哦。今天呢我们要讲的是生活中的另一种常见社交——同学会,前不久跟同事吃工作餐的时候听她说,最近在纠结这样一个问题:老同学电话相约聚会,但是到底要不要去参加呢。
可能你会说同学会,又不是什么特别的场合,去不去的很容易决定啊,但源源告诉你事情可没这么简单,这里涉及到一个同侪效应,同侪,指的是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同侪效应就是说同侪聚在一起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方面同侪之间更易于形成相互竞争的氛围;另一方面,同侪之间更易于相互的交流、支持和影响。
所以就不难理解是否要去参加同学会的这种矛盾心态了,去呢,觉得同学里面有公务员,有自己开公司的老板,也有嫁的好已经儿女双全的主妇,大家看起来好像混得都不错的样子,于是害怕自己普普通通的工作,普普通通的阅历,没有一点出彩的可以为人称道,去了之后会感到尴尬、抬不起头、怕被人笑话。
不去呢,又觉得那毕竟是一份青春啊,大家这么多年的交情,这次不去,下次就更不好意思去了,不想断了这份联系,而且也想看看大家的近况,万一以后在事业或是生活中用得着,能帮到自己,不去的话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所以要不要去参加同学会其实是身为普通人的我们都会纠结的一个问题,去的理由我们不多说,不去的理由除了没时间,主要就是受我们的自尊心影响,就是这么奇怪,一个人的时候容易满足,觉得自己月薪1w+,年纪轻轻已经是经理,就属实非常不错了,可一旦与更优秀的人放在一起比较,还是会有心理落差。
特别是同学之间,同一个老师教出百样学生,当年学习好的现在过的不一定好,当年学习垫底的现在反而扬眉吐气赚了大钱,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同学会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暗地里大家都敏感得很。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说辞,说同学会就是一种无效社交,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但是源源不这么认为,毕业多年,大家的成长轨迹天差地别,工作和生活都很少再有交集,参加同学会,看似无法促进工作,也不能改变你现有的生活状态,难道参加就是为了借着每年一聚的机会,证明自己曾青春年少过吗?
当然不是。
同学会聚的是什么?是交情,而交情是这个社会上非常非常值钱的一种财富,也是金钱无法买到的一种连接。就像《奇葩说》的辩论中,傅首尔说的那样,即便对方在事业上可能帮不到你,但在生活中也可能会给到你便利。
仔细想想,同学混得好,我们只有好处没有损失,如果你是一个已婚妇女,那么如果你们班有妇产科主任、小学班主任、中学班主任,爬你都要爬去同学会,你混得普通没关系,还得把目光放长远,为下一代加油啊。
而且参加同学会,也是在扩大你的人脉圈,你的同学,就是你最好的人脉基础,他们分布在各个行业,在不同的领域的打拼,没准什么时候就能拉你一把,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说不定老同学里就有自己所在领域的行家,你所缺的人脉和资源正是他驾轻就熟、手到擒来的,源源一个朋友,开了一家设计公司,有一段时间,合伙的设计师跳槽不干了,工作一下都压到我这朋友一个人身上,一时半会儿招不到满意的设计师,只能一个人扛着,一天都睡不了两个小时,无奈之下,只能在朋友圈求助,结果还不到十分钟,一位很久没聊过的高中同学就联系上了她。
原来这位高中同学大学时学的就是设计,专业对口,能力也非常不错,而且回想一下高中时候,对方也是非常靠谱的人,人品有保证的话,简单一交流就一拍即合,合作几次之后这位高中同学也就顺理成章地进了朋友的公司,成了新的合伙人。
你看,很多时候,你的资源其实就藏在你的老同学里,只不过你没用心去发现和经营罢了。所以参加同学会,就是延续你们的交情,扩大你的圈子,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人脉资源,去换取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利益,而不是握着一张大好的支票却不去兑现。
但即使源源对同学会持肯定态度,也不是所有的同学会都要去参加的,这里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不参加人数众多的同学会
中国有句老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必有坏蛋”,话糙理不糙,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去那些人多事杂的地方,免得惹祸上身。同学会如果参加的人数太多了,基本上就沦为了纯粹的吃酒席,看似很热闹,但其实很难达到老同学交心谈心的目的,意义不大。
而且同学会如果人数太多,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很有可能就是你轻轻的去了,然后轻轻的走,完全没刷出什么存在感。或者人一多,吃吃喝喝中也容易出问题,记得之前网上有个新闻,说一个女生参加同学聚会,被她的一个男同学打了,男同学给出的理由是:他向那个女同学打招呼,女同学没理他,他就感觉自己被轻视了,加上酒精的作用,于是做出了这种过激行为。
所以对于那些人数众多的同学聚会,源源劝大家最好还是不要参加,我们不能断言它的意义不大,但是人多确实容易节外生枝。
二、不参加时间间隔太久的同学会
经济学里面有个著名的效应,叫“近因效应”,意思就是说: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认识某个人,只会记得最后一次和他见面的情况,然后将他的形象定格在脑海中。那些时间间隔长远的同学,或许是我们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十几年没有联系,早已是物是人非了。
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小学同学来我家找我玩,小学时候我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所以我也是很热情的招待了对方,但是那次见面交流真的非常尴尬,没什么共同的话题,尬到极致,因为对方高中没读完就选择了辍学,现在在做微商生意,字里行间希望我也入会,令人十分不适。
同理,时间间隔太久的同学会,因为记忆也都太过遥远,大家的变化又太大,所以指不定当初你心中的女神,已经变成了大妈;当初你心中正义的偏偏君子,现在成了圆滑世故的“小人”;当初你很要好的同桌,跟你一句话也说不上。
这些太过于物是人非的景象会让你对同学会非常失望,所以这种时间太过长远的同学会还是尽量不要去参加了。
三、不参加目的性太明确的同学聚会
去年夏天的时候,源源接到一个高中同学的邀请,去参加高三班同学聚会,但是因为当时很忙,一时间走不开,于是婉拒了。没想到这个高中同学特别社会特别笃定的说,“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因为你错过了一次互换人脉的好机会!”。
而且这位同学还一直说自己多么无私地组织这场同学聚会,以便大家联络感情。原本我心中对不能参加这场聚会还有一丝遗憾,但听了这个同学的解释后,我觉得这场同学会不去也罢。
在我的印象中,这位高中同学学生时代就不爱学习、但是为人十分老成世故,多年不见,现在突然想起组织高中同学聚会,无非是知道一下老同学们谁混得好,谁混得差,然后拓展一下人脉,和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连上线,这种聚会的出发点不单纯,所以何必要参加呢。
参加同学会需要注意的三点就这么多了,最后源源给大家送上一份同学会攻略,就算不能让你成为同学会上最靓的仔,也能助你安然度过:
1.准备好当季热点和过往的青春八卦,以备冷场时调节气氛;
2.同学会上互揭老底是常态,不必过于激动,只要不触及原则底线,请大方接受,甚至还可以打趣自嘲;
3.当被询问到近况时,不可以一五一十的全盘托出,可以虚实结合避免被“有心人”盯上;
4.不要滔滔不绝的只把话题围绕自己,也不要过度打探他人的隐私;
5.不要一张嘴就找同学办事、帮忙,目的性太强也会让人反感;
如果实在担心气氛尴尬,或者无法融入,可以早一点到场,先跟早到的同学简单聊一下,让热度慢慢升温,在饭局中选好位置,尽量离关系较差或一般的同学远一些,还可以给与你关系亲近的人在身边留出位置。同学会并不需要你跟所有人都能热络交流,只要跟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保持交流,就能让别人感觉气氛融洽,维护好周围的气氛,跟你邻近的人愉快交谈。
好了,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大家不要觉得同学会是无效社交,同学会也是你的人脉和资源圈,但是人数众多、时间间隔太久以及目的性太强的同学会可以不参加。
以上就是今天的课程内容,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那么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我是源源,你们的餐桌社交导师,我们下节课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