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作者:姚喜双
作者:姚喜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2日 12版)
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言文字既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是钥匙,又是根脉、是基因、是符号、是印记;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语言文字既传承文化和文明,又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象征。语言文字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历史的传承、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就要重视语言文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语言文字是载体、是基石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关系到历史文化认同和传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二者互为依托、互相渗透。
语言文字工作是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普及程度和应用规范水平,是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促进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和网络传播,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语言文字事业是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消除交际障碍、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国家核心利益和文化安全的基石,有利于增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语言文字是纽带、是钥匙
语言文字传播广泛,从国内到国际,从人际交流到人机交流,其应用穿越时间和空间、遍布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语言文字的传播也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曾经,面对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汉字的输入输出面临瓶颈而使有些人一度丧失自信。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及汉字输入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使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也标志着世界上其他非表音语言也可以写入电脑,并且具有拼音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输入,许多场合中英文混杂,外语词、字母词乱用,有些地方语文教育与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弱化,经贸、科技等名词术语被国际采用的微乎其微等,实际上是对民族语言的轻视和文化自信的缺失。而今,很多中国专有名词被录入英语词典,字母词有了规范中文译名,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日趋广泛,等等,彰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规范社会语言应用、构建健康和谐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事业是保障国民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培养、提高人的语言应用能力,提供并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公共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保障。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传播,翻译作品的信达雅,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竞争,网络语言的规范,古籍善本的保护传承,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行,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等都需要语言文字发挥纽带与钥匙的重要功用。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语言文字是根脉、是标识
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在悠久的文化发展中孕育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汉学、成语、书法、篆刻等,是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代表;以弘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毛泽东诗词及其他近现代经典诗文,是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代表;语言文字事业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语言文字三大任务,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法制化建设,再到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历经70多年的伟大实践,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充分证明这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
面对“两个百年、两个空间和两个大局”的发展形势,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是体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增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的有力源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