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同理心 别给孩子贴标签
亲爱的听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今晚00后》,今天我们来聊聊青春期的少年们的那些事儿......
我想邀请已为父母的朋友来想一想下面这几个问题:
我们曾经对我的孩子做出过什么样的评价?我们对孩子说的话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还是为了解决问题?
在我们评价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之前有没有认真的告诉过他规则是什么样的,你的建议是什么?
在我们责备孩子之前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孩子,他的认知和经历有限,做不到和大人一样,我们有没有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为什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呢?
1、贴标签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贴标签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也有可能是来源于家长的问题。因为家长经常给孩子们添一些"淘气鬼"、"哭泣包"等等的标签,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变成家长所贴的标签的性格。
2、标签的以偏概全,对孩子的判断不够准确:父母最怕自家娃“落于人后”,强迫孩子“从众”,不了解孩子的喜好。
3、有些标签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期望: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 往往使其向“标签”所影响的方向发展。无论这个标签是否是孩子的意愿,父母都要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其随着标签发展。
孩子很有可能因为家长的一句反面评价而自暴自弃,也有可能因为父母一个积极的鼓励而点燃希望。
其实家长们对孩子的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标签,也叫“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尤其是在处理已发生的问题时,我们说的话就更加的重要。
也许我们之前并没有意识要这些评价的重要性,我们觉得孩子做错了,希望他改正,但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
父母易当,孩子难长,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是父母们修行、学习的过程。
那接下来我就给父母们介绍一些实用的小方法,帮助大家在与孩子的这场修行中更好的渡劫。
一、不要急于给孩子的不好行为定性
家长现在看来的“坏”行为,很多是小孩的天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人生是个马拉松比赛,不是50米赛跑,家长不能太过于急躁,给孩子耐心,对孩子的“坏”行为要学会容忍。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坏”标签,孩子一两次的行为可能只是偶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不能以偏概全,所有的行为只要家长耐心引导,都能得到纠正。
这些“标签”看起来很普通,如果经常这样定义孩子的行为,就会形成对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让他朝着那个方向发展,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当然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但是贴上好的标签,有时候也是给孩子一种压力,如果孩子今天心情好,放学回家按时吃饭写作业休息等等,我们就会给他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如果哪天心情不好,遇到谁都不想说话,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打游戏,那就是坏孩子的标准了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要轻易的给孩子的行为贴上标签。
二、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角色符号定义他的人格和能力
比如孩子打破玻璃杯,只要告诉他这样结果很危险,容易受伤,清扫也很不方便。不要去直接去说:你就是个败家子,笨手笨脚的。
我和家长平时在沟通的时候,经常说的是:我们要多多鼓励孩子,孩子们犯错很正常,只要能知错并且改正,那就非常好了,包括有时候学生没考好,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去指责他,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其实很反感大人们在旁边絮絮叨叨,我们需要用最适合的方法去引导孩子。
三、夸奖的时候,夸具体不夸全部,夸事实不夸人格
不要习惯性的对孩子说“你真好”、“你真乖”、“你真棒”、“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等这系列的话,如果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扣上一个标签,让孩子倍感压力。要针对事情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可见, 一旦标签化, 正面的标签也会起到反面作用。
当然没有谁是完美的父母, 偶尔去给孩子贴个标签, 也不用过分焦虑和内疚。只要不频繁, 一般来讲, 都不会固定化。
若你有经常给孩子贴标签, 则需要内省了, 尤其是负面标签, 也许是你的不小心, 然则影响孩子一辈子。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马上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如果你有情感上的困惑,有压力都是正常的,大家不要怕,这里就是树洞,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给我,老师看到后会第一时间回复大家,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期见
【主播介绍】
张美老师:新华心语室联合创始人、幸福家庭推动者、家庭教育实战讲师
主播:美美老师
责编:JMEI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