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53期:渡人,渡心,渡自己

2020-953期:渡人,渡心,渡自己

00:00
15:05




有书君说


大唐天宝十二年12月20日,是整个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日子。


一艘来自中国扬州,历经风暴肆虐,已然伤痕累累的海船,艰难地停靠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大字秋月浦。


船上下来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国老者,在几位徒弟的搀扶下,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而这位老者,就是一代高僧鉴真大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鉴真的故事。


在古代历史文化中,佛教是世人精神寄存的载体,佛门中的得道高僧更是备受世人敬仰。


但有一位高僧的功绩却备受争议,他就是唐代高僧——鉴真。


在中国古代,他是唐朝佛教律宗南山宗“宗首”。


然而,他却也是日本的“天平之甍”和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


在东渡日本之际,他更是带走中国“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的书法真迹,为此,曾受到不少人的误解。


事实上,在鉴真的心中,他只为广大佛法普渡众生,并无国籍之分。


他的毕生愿望只为弘扬佛法,就像他说的:“既为法事,何惜身命。”


光大佛法是他一生的弘愿,且一生都在坚持做好这件事。




初入佛门,初心始


鉴真出生的年代,正值女皇武则天当权。


由于武则天对佛教的信仰,佛教广兴,在小小的扬州城,光佛教寺庙就有三、四十家。


和其他僧人不同的是,他并非为生活所迫而出家。


他是心怀向往,且充满欢喜和信心而踏入佛门的。


公元688年,在扬州江阳县,鉴真出生于一户姓淳于的医药之家。


由于父亲是名佛教居士,或许是受父亲的感染,亦或是天赋使然。


童年时期,他就对佛教就有着异样的感悟,显现出宏博的器度。


14岁那年,有一天,他随父亲到大云寺拜佛,被大殿里的佛像所感动,便执意要出家。


不日后,便在大云寺正式出家,法名鉴真。


都说喜欢一件事容易,但坚持做一件事却没那么简单。


年少时的鉴真虽有理想,却也缺乏恒心。


刚出家时,主持让鉴真先从行脚僧做起。


开始时,他每天都很好的完成主持交代的任务。


但行脚僧本就是又累又苦的差使,很少有僧人愿意做,他心中也觉得受了极大的委屈。


一天,已是日上三竿,本该外出化缘的鉴真,却还在房里闷头大睡。


主持疑惑的去房间寻他,却见他在床前放了一堆破烂的鞋子,便问他缘故。


鉴真却抱怨道:

“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鞋子,而我已经穿破了那么多。”


主持一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却没有作答,而是邀他一起去寺前刚下过雨的路上走走。


恰巧刚下过雨的路面十分泥泞不堪,满是足印。 


主持问他:

“你昨天走过这条路,你能从中找到昨天的脚印吗?”


看着摇头的鉴真,主持又笑问:

“你能找到今天的脚印吗?”


见他点头,主持却笑而不语。


突然间,鉴真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经此一事,他明白了,自己不是为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是为了做一名能光大佛法的僧人。


昨天踩踏的痕迹,如果没有了坚持,就会在历史的冲刷中消匿殆尽。


只有踏出无人企及的痕迹,才能清晰的成为他人路向标。


从此,鉴真不再抱怨行脚化缘,而是把它当做发扬佛法的使命。






独秀无伦,修佛心


修佛,即是修心。


解下心中怨气后,顿悟的鉴真开始跟从道岸禅师受戒。


在大华寺的众僧中,他也许不是最聪慧的,但一定是最努力的。


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又跟随道岸禅师到佛教名都洛阳、长安游学。


随着眼界的开阔,鉴真对佛教的领悟愈加深刻,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见识越广越能感觉到自己学识的匮乏,他就越发求学上进。


俗话说,越是努力的人,就越是幸运。


22岁那年,鉴真在长安实际寺顺利地通过了具足戒。


他的性格十分好静,也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做事浅学则止的人。


虽然钻研佛法是他的宏愿,但他对其他有兴趣的方面,他也有着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本就出生于医药之家的他,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学医,他特向弘景高僧学习《五明医学药典》,且进入宫廷太医署求教。 


除了医药,他在建筑、艺术、书法等很多方面也有颇有造诣和研究。


兴趣使然,也成就了他以后的卓越成就。


如果说兴趣广泛是鉴真的业余爱好,那么潜心修佛则是他挚爱的终身职业。


历经多位高僧的教诲,悟性极高的鉴真很快成为佛教律宗一派年轻一代的卓越新秀,并开始讲佛布道。 


在鉴真看来,关于修佛,与其去关注成果,不如静下心去研修。


他认为不经风雨的磨砺,不足以普渡到彼岸。


渡一切苦厄后,方能成就佛心。


开元元年,26岁的鉴真,学有所成,回到扬州担任大明寺主持。


除了日常的讲佛写经外,他坚持潜心修佛,不忘自己要做一名光大佛法僧人的初心,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年。


期间,他亲写佛教藏经3部共计11000卷,亲缝袈裟3000领,亲自传戒的僧尼多达四万余人。


终于,在开元二十年,他成为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宗首”。


被当时的世人,誉为“江淮之间,独秀无化”。


佛说,种如是因,收如是果。


正是鉴真对佛法的赤诚,才让他有如此成就。






六次东渡,渡佛心


历史的潮流,总是受统治者的好恶变迁。


唐玄宗继位,开始提倡道教,抑制佛教。


开元二年,玄宗明令禁止新建佛寺,敕令官家不得与僧尼道士往来,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写经书。


这一举措,无疑对鉴真光大佛法的理想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随着日本遣唐使的到来,鉴真又看到了希望。


在他看来,佛法有轮回,结束即是另一种开始。


由于制度不善,日本佛教发展极为混乱。


因为僧侣不必交税,很多穷苦百姓成群结队的出家,甚至自行成僧。


鉴于大唐的兴盛,日本天皇派遣使者来唐学习,以求找得道高僧的亲临指点。


在日本遣唐高僧荣睿、普照的恳请下,鉴真被打动了。


加上,早就听闻日本长屋王子对佛法的崇敬,更是坚定了鉴真去日本光大佛法的决心。


然而,当时的航海的技术很是匮乏。


鉴真的弟子祥彦劝说: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


但鉴真为了光大佛法,态度坚决的说: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就在一切就绪,准备出发之际,因为同行高丽僧如海的品行不端,被建议留下。


不忿的如海就跑去官府揭发,诬告他们勾结海盗造反,而导致第一次东渡失败。


渡海,仿若一场渡佛心的考验。


五次东渡,却五次失败。


期间,荣睿的死,普照的离去,心爱弟子祥彦的病逝,加上五次东渡失败的结果,和旅途的艰辛,63岁的鉴真,双目失明了。


无法用眼去观看世间,鉴真开始用心感悟佛心。


如果说,有一种人注定成功,那么一定是有目标,且坚定前行的人。


鉴真将失败当做佛祖的教诲,更加坚定了东渡的决心。


753年,十月十九日,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的邀请下,他开启了第六次东渡。


经四十多天的海上颠簸,鉴真一行人途跨狂风巨浪,终于抵达日本。


历经12年,几经生死,他终于达成宏愿,渡就了自己的佛心。


也许人的内心深处,就像鉴真的佛法那样,需要跨过幻海、愿海、迷海、觉海、心海、慧海,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天平之甍,守初心


鉴真的到来,让日本政府看到了希望,引起朝野的震动。


天皇不仅特派使者前来迎接鉴真入京,还特赐“传灯大法师”的封号。


圣武、光明皇太后和孝廉之下的皇族,皆受鉴真的亲自受戒。


抵到日本后的鉴真,几经渡心,对待外界的态度愈发淡然平静。


不再受外界的变迁,而影响心境。


只为初心使然,成为一名光大佛法的僧人。


历史总有它的跌宕起伏,在宫斗中,孝谦女皇被夺去政权。


由于曾深得孝谦青睐,当权的淳仁天皇就下旨,以政事烦躁,不敢劳老为由,解除了鉴真的“大僧都”一职。


面对日本皇室态度的改变,鉴真没有了以往的困扰,他仍是淡然自若的专心于自己的宏愿。


在日本的十多年间,他好不私留的发挥着自己的学识。


为广大佛法,他将自己所著写的《戒律三部经》刻板印刷,广为流传。


他的医药之术,也是极为不俗,颇得声誉。


在《日本医学史》 中,就这样记载着:

“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 


建筑方面,在日本奈良市的唐风建筑唐招提寺,就是有鉴真亲自督建。


由日本孝谦女皇亲笔题名,是为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 


鉴真光大佛教的初心,使他成为了日本佛教律宗的始祖,成就一代神话。


他的渊博学识,对日本天平时期文化的贡献,使他成为载入史册的“天平之甍”。


他把一生一件事做到极致演绎到最高境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公元763年,为佛法行走一生的鉴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犹如心归初处,安详圆寂,享年七十六岁。


从第一眼与佛法结缘,为佛法奔走的每一个脚印,鉴真用自己的坚韧把初心做极致。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心一平生。


鉴真一生行走世间,只为佛光普照。


人生在世,难免步履蹒跚,然坚持一个方向,就能走的更远。


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一生最好的一场修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17284819

    在看

  • 听友259559475

    在看

  • 思泽青

    在看

  • 听友188984252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