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万燕: 在咫尺天涯间漂泊的老处女

【赏读】万燕: 在咫尺天涯间漂泊的老处女

00:00
17:58

1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万燕,今天我们赏读的是《浮花浪蕊》。


《浮花浪蕊》最初发表于《皇冠》1978年293期,题目暗合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1978年8月20日张爱玲写给夏志清的信上谈到《浮花浪蕊》,说:“里面是有好些自传性材料,所以女主的脾气很像我。长久不写,总是cramped,放不开来。像我说的‘童话插图’的确早已经没有了,正是我最典型的没想到的地方”。张爱玲说的童话插图是指小说里的”淡黄头发大个子,圆脸,像童话插图”,收入《惘然记》时,按照夏志清的意见改为“像二次大战前的西方童话插图。”


不仅仅是这点修改,小说发表后张爱玲寄给夏志清的全文影印件上还有不少增补删改。收入《惘然记》以后是修改的版本,同时改写的还有《相见欢》和《色戒》。对此,张爱玲曾谈到:”(指惘然记)这小说集里三篇近作其实都是一九五○年间写的,不过此后屡经彻底改写,〈相见欢〉与〈色,戒〉发表后又还添改多处。《浮花浪蕊》最后一次大改,才改用社会小说做法,题材比近代短篇小说散漫,是一个实验。”


“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得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这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了。因此结集时题名「惘然记」。”


1978年11月26日写给夏志清的信。“《浮花浪蕊》是用社会小说的结构——当然需要modified——写短篇小说的一个实验,里面两次暗示女主角在日本找不到事。她在香港找事倒仿佛很有办法,回香港船钱到底有限,不会流落在日本。我在大陆也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材料不多,也过时了,变化太大。”


张爱玲两次谈到《浮花浪蕊》是社会小说的写法,她在《谈看书》里讨论过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这名称,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从《儒林外史》到《官场现形记》一脉相传下来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纪实,结构本来也就松散,散漫到一个地步,连主题上的统一性也不要了,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清末民初的讽刺小说的宣传教育性,被新文艺继承了去,章回小说不再震聋发聩,有些如「歇浦潮」还是讽刺,一般连讽刺也冲淡了,止于世故。对新的一切感到幻灭,对旧道德虽然怀念,也遥远黯淡。


“三〇年代有社会小说在全盛时代,各地大小报每一个副刊登几个连载,不出单行本的算在内,是一股洪流。是否因为过渡时代变动太剧然,虚构的小说跟不上事实,大众对周围发生的事感到好奇?也难说,题材太没有选择性,不一定反映社会的变迁。小说化的笔记成为最方便自由的形式,人物改名换姓,下笔更少顾忌,不像西方动不动有人控诉诽谤。写妓院太多,那是继承晚清小说的另一条路线,而且也仍旧是大众憧憬的所在,也许因为一般人太没有恋爱的机会。”


按照社会小说的做法,《浮花浪蕊》更偏向于纪实,所以散漫,同时又因为《浮花浪蕊》打破了全知视角,所有事物都从女主角洛贞的意识和视角出发,加上了洛贞的滤镜,因此就更散漫。时代的流落浓缩在人物的小空间里,范妮的死亡,她对艾军的仇恨和对洛贞的恼怒,这些可以戏剧强化的情节,张爱玲都放弃了技巧的处理。


2

小说以洛贞乘货轮离开香港去日本谋事展开叙述,航程为期十天。洛贞睡在二等舱。隔壁是一对中年外国男女。洛贞在船上的见闻和记忆的意识流交替轮换,她从旅行的气氛回想起自己从大陆一路过海关到香港的行程,到广州换车在旅馆过夜,逛街被盯梢让她想起在上海被盯梢的经历。在船上和中年男女共餐的时候,洛贞由男子混血儿的外貌联想起自己在上海洋行的同事们。饭后她在屋里打字写信,又从挪威大副联想到姐姐姐夫眼里的聪明女人钮太太即范妮,小说接着写到范妮和丈夫艾军的故事,咖喱先生和潘小姐的故事,包括船上的这对中年男女的故事等。在几对男女的现实和回忆辗转中,老处女洛贞将咫尺天涯漂泊流落的恐怖关在门外了。


关于这次航行的原材料,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也写到过:


“出来之后到日本去,货轮上二等舱除了我只有一个上海裁缝,最典型的一种,上海本地人,毛发浓重的猫脸,文弱的中等身材,中年,穿着灰扑扑的呢子长袍。在甲板上遇见了,我上前点头招呼,问知他在东京开店,经常到香港采办衣料。他阴恻恻的,忽然一笑,像只刚吞下个金丝雀的猫,说︰

「我总是等这只船。」

这家船公司有几只小货轮跑这条航线,这只最小,载客更少,所以不另开饭,头等就跟船长一桌吃,二等就跟船员一桌,一日三餐都是阔米粉面条炒青菜肉片,比普通炒面干爽,不油腻。菜与肉虽少,都很新鲜。二等的厨子显然不会做第二样菜,十天的航程里连吃了十天,也吃不厌。三四个船员从泰国经香港赴日,还不止十天,看来也并没吃倒胃口。多年后我才看到「炒米粉」「炒河粉」的名词,也不知道那是否就是,也从来没去打听,也是因为可吃之物甚多。”


对比小说,能够看到事实与虚构间的有趣,小说中的洛贞在船上胃口一直很好,但吃的不是粉,是毛姆小说里的马来外国菜。张爱玲喜欢读毛姆的小说,这篇小说里多次提到毛姆笔下的人物或细节:“这是毛姆的国土。”“出了大陆,怎么走进毛姆的领域?有怪异之感。”也增添了这篇小说的异域氛围。小说里也提到了张爱玲最崇拜的电影偶像嘉宝。


珍珠港事变后,张爱玲也有过一次乘船经历,她从香港乘轮船回上海,所乘的日本船因为躲避轰炸,航线弯弯扭扭的路过南台湾,不靠岸,给她留下很深的记忆。


《浮花浪蕊》中,货轮经过偏僻的岛屿,岛上土著上船扛抬货物,其中一个女子隔着窗与洛贞眼睁睁对看半晌,极富深意。船上的洛贞和岸上的土人女子,互相凝视的时候,仿佛时代的大船和时代的岸岛互相困惑和迷惘。土人女子就像洛贞的精神反射,飘在海中,等待上岸,却不知岸上自己的命运走向何方。反倒是享受浮花浪蕊的片刻的宁静胜过那上岸后永恒的焦灼。


正如小说结尾的精彩收束,洛贞从意识流的深处跳脱,她在人世间的浮萍命运和他人相比,在共情中至少有自我的空间:“船小浪大,她倚着那小白铜脸盆站着,脚下地震似的倾斜拱动,一时竟不知身在何所。还在大吐——怕听那种声音。听着痛苦,但是还好不大觉得。漂泊流落的恐怖关在门外了,咫尺天涯,很远很渺茫。”  


这种自我的空间来源于洛贞的身份,小说借洛贞写道“我们这一代最没出息了,旧的不屑,新的不会”,在没出息的一代中,小说反复强调洛贞的老处女身份,和几对男女的身份相抗衡,也和上一辈老处女所罗门小姐等可笑、惨然的生活相抗衡。尤其和要强要体面的上一代女人范妮相抗衡,范妮强了一辈子,却强不过丈夫艾军的抛弃借口。在范妮葬礼上,洛贞的内心有一些东西坍塌了,是对人性的怀疑。


在各种生命中,她变成了浮花浪蕊,也开始了浮花浪蕊的海行,治愈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像外国小说里的医生开一张“旅行”的方子,海行更是外国人参,一剂昂贵的万灵药。“上了船,隔了海洋,有时候空间与时间一样使人淡忘”。


好,今天的赏读就到这里,下次我们赏读的是《同学少年都不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滚呀滚呀滚石头

    听了好几遍,终于听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有欣艺工作室 回复 @滚呀滚呀滚石头: 真的,每个故事都值得听一遍讲解后再听一遍

  • 一个人醉醉

    如果没有讲解、如果不是聚精会神的听,很难听懂!

  • 雾蝶逆风而上

    听了几遍,在听了万燕老师对小说的点评后,又从头至尾串听了一遍故事,收获丰厚。觉得张爱玲意识流小说写法老练,人物转换,情景与思考穿插自如。尤其结尾写得果决精彩!

  • 1388899dbrb

    喜欢万老师的解读

  • 你不能站在海的中心

    感觉这个渡船去日本的材料来自张爱玲自己,银行里的工作经历来自她姑姑。

  • 158564996

    狠狠地代入洛贞,这不就是现代在城市里漂泊的单身女孩子吗

  • 微雨新晴_h

    我感觉她的创新是失败的,听了不知所云,一团乱麻。

  • 查查拉

    祖师奶奶确实深刻 爱了

  • 水木湛清华_ip

    万燕老师的讲解实在是太太太太…………………精彩了 精神投射 鼓掌

    有欣艺工作室 回复 @水木湛清华_ip: 是的

  • 听友186991664

    我不明白张要告诉读者什么,感觉有政治背景的小说比较难懂,不管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东西,我认为都取决于张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