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题大庾岭北驿:处处含愁怎点缀?坠入地狱渴望谁?

23.题大庾岭北驿:处处含愁怎点缀?坠入地狱渴望谁?

00:00
08:46
从天堂之颠坠入地狱之门的这一刻,最怕看到什么?又最想看到什么?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象“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这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段忧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何在?望眼难寻;前路如何,又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思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啊!
  情致凄婉,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馀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象,虚拟一段情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张秉戍)
这正是:处处含愁巧点缀,坠入地狱渴望梅。可您知道,作者在接下来的地狱之行中,竟然感到南国风物应接不暇、美不胜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们下回再细细品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蓑烟雨_9_

    王国维说“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诗在融情入景上,确实不着痕迹。同为外放,韩愈有与此诗借景抒情相似的诗句。他写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诗同为写景言情,但宋诗表达的是流放思家的愁绪,凄迷哀怨。而韩诗也写谪迁,但情悲景阔,蕴含深广,寄寓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忧国之思。格调境界远高于宋诗。 这正是坠入地狱不可怕,家国情思犹可慰。

    看云时 回复 @一蓑烟雨_9_: 一语点破!真是,这此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LWSZ2009

    绝处逢生!

    看云时 回复 @LWSZ2009: 是,绝处逢生生于有所望!

  • 看云时

    .绝境不绝望:穷途末路人犹望,不知此时渴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