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舌尖上的松茸,一直受到老饕们的偏爱,在西餐、日料和少数民族特色菜品中幻化出多种吃法。近日,松茸因为首次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而站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势头若不加以阻止,别说一大盘松茸刺身,恐怕连一小盅松茸汤也会成为奢求。就问各位吃货,你慌不慌?
有趣的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松茸在中国都算不上高端食材,滇西百姓甚至称之为“臭鸡枞”。然而,随着松茸成为出口产品,其身价日益暴涨。在营养学家看来,如果说18种氨基酸、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8种维生素和多种生物活性酶还不够令人惊奇,那么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则让松茸戴稳了“万菌之王”的光环。口感独特、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松茸逐渐成为舌尖上的极品。
松茸需求端火爆,供给侧却十分堪忧。如果说价格破万的“头水菌”尚不能说明问题,松茸产量持续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包括松茸在内,多种尚未实现人工繁殖的野生菌都面临越采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采的“松茸困境”。此前,松茸已被纳入我国二级重点保护物种。时下,松茸等野生菌产量锐减,除了适生环境缩小,还与“杀鸡取卵”式的掠夺采集方式密切相关。
在滇西北等山区,由于松茸价格高昂、销售一本万利,采挖松茸早已不是当地山民的副业,甚至成为雨季来临时的主业,有时仅两三个月就能收入数万元,狂挖滥采导致全国松茸产量呈递减趋势。不少山民抱怨:松茸越来越难捡。四川雅江一位40多岁的老乡说,小时候一天能采100斤松茸,现在一天采不到10斤。
实际上,我们吃的松茸,是菌根用于繁殖的子实体。破土而出之前,它早已在地下生存了5、6年。而子实体从出土到成熟一般只需要7天,松茸成熟48小时后,则会迅速衰老、失去营养价值。所以,留给“松茸猎人”的时间按理来说只有48小时。以往山民采挖松茸只是打打牙祭、够吃就行,遇到品质不好的连捡回去都嫌麻烦。如今松茸行销世界,在利润驱使下,一些采菌人对小于5厘米的童茸和可以产出孢子的老茸也毫不留情,破坏了松茸的种群繁衍。
为松茸保留繁殖机会,实现珍贵野生菌松茸的可持续利用,既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执法、主动引导,也离不开商户、消费者的支持。按照规定,采挖松茸应由政府部门审批,在完善审批、加强约束的同时做好科普,告诉群众哪些松茸可以挖、哪些松茸该让它回归土地,这是优化管理的题中之意。在收购环节,买方也应自觉做到不收购童茸、老茸,使不规范采挖失去市场空间。
治理滥采滥挖行为,应瞄准问题根源,从制度层面规避竭泽而渔现象。由于不少地方松茸采摘权并未明确到户,不少“松茸猎人”容易陷入“我不摘反正别人也会摘”的思维定势。这样的心态只会让更多人一遇到松茸就不分好赖、一网打尽。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承包制等手段进一步明确松茸采摘权,做到确权到户,从而划清采挖边界。毕竟,种地的哪会舍得吃留下的种子?又有谁会砍掉自家果园的果树?
时下,在科技工作者的带动下,中国食用菌栽培种类已达70多种,白灵菇、真姬菇、灰树花等珍稀品种成为食用菌产业的新增长点。对于松茸而言,人工繁育困难不是畏难不前的理由,科研人员加强科技攻关,在松茸人工促繁技术上取得突破,或许是满足市场需求、拯救野生松茸的可行路径。
这正是:松茸猎人,网开一面;制度规范,方得长远。
大家晚安。
(文| 杨文明 主播 | 殷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