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中的字形变化 《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石鼓文》

碑刻中的字形变化 《张迁碑》《曹全碑》《史晨碑》《石鼓文》

00:00
10:09


读大师法帖 说自己观点

《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鼓文》中的一些字形转变

 

这几天,随手写了一下上面的几个碑刻。今天写的是《史晨碑》,内容是说祭孔的事情。著名的两个字是獲麟,我把这两个字,写了好半天。获麟这件事情,和孔老夫子的关系很大,夫子出生那年,出现了麒麟;夫子快去世的时候,又出现了麒麟,孔子就说,又出现了麒麟,大概我就要死了。麒麟第一次出现,孔子出生,第二次出现,孔子去世。不管孔子了,获麟这两个字,是写的真漂亮!

 

《史晨碑》、《曹全碑》、《张迁碑》,都是著名的隶书碑刻,它们的年代也差不多,都是东汉末年。所以说,在这几个碑刻里的字儿,偏旁部首上的细微变化,应该只是所谓书写习惯,或者是技法处理;还算不上大的字形跨越。但有些字,和现在的字形比较起来,似乎就能感觉出它的变化轨迹了,还是有点意思的。

 

这次我终于理解了竖心旁,以前我是不大理解的,竖心和心的联系在哪呀?这次写着写着,就明白了。

 

隶书中的心的写法,第二笔,不像楷书中写成勾,而是一个隶书典型的波磔长画,再在上面点上两个点。就是隶书心字的写法。把这个心字第二笔,竖起来,再把后边连个点,点成竖点,就是竖心旁了,看《曹全碑》的心性的性字,这个竖心旁,基本就是这么写的。《史晨碑》里的竖心旁,写的有点像个仙人掌,心情的情字。而在《张迁碑》里,体恤的恤字,就已经是我们现在的竖心结构了。这三个碑刻的年代,很接近,就是说,竖心旁,那个时候,估计是怎么写都是可以的。 说到变异,现在的字型里,确是有的。爱慕的慕,最下面,感觉写的是个小又加了个点。其实,这个下边,应该是一个竖心。爱慕,总得动点心思吧。

 

第二个偏旁是走之旁。《张迁碑》里的建设的建进步的进,张迁的迁,都有走之旁,基本上是4个点,然后一个波磔画,或者3个点一个波磔画。《曹全碑》里的迁,也是这个结构。但在《史晨碑》里,建设的建,遭遇的遭,就基本变化成我们现在熟悉的走之旁了。它把这几个点,变形后,连接在一起了。 我想,很多字形上的变化,大概都是为了书写速度更快,因为从美观的角度看来,似乎写成四个点,挺美的。 那个像仙人掌似的竖心旁,也挺不错的。就是写着费劲儿。

 

第三个,是个字儿,所以的以。因为比较熟悉的隶书写法,是《张迁碑》,《曹全碑》中的,左边一个口,加右边一个人,这似乎和现在的以,写法上差别有点大。看了《史晨碑》中的以,它的口,上面是开口的,这样一写,就和现在的以,很像了。

 

最后,我想到的是一个联系的系,也是绞丝旁。这个绞丝旁的写法,在这几个隶书碑刻里,也都比较接近,例如子孙的孙。比较有趣的是,前几天我临的石鼓文,说不上临,说画,还更接近些。里面的一个字,大概应该是銮驾的銮,一看就很喜庆,两边丁零当啷挂着中国结。石鼓文里,没有孙这个字,我找了一个《毛公鼎》里的孙,石鼓文和毛公鼎,都是篆籀文,应该差不多。很象形,孙,就是,左边是儿子的子,右边是像挂的中国结的系,就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儿子如果又张灯结彩了,那就是这孙子来了。哈哈!

把这几天写字的小感受记录一下。很多小事情,当时不记下来,然后也就忘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