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曾经那么好的朋友,现在却如此的疏远?
有一个高赞回答: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诚然,当年龄渐长,人生的路线也随之分岔。
你喜欢社交,我喜欢独处;你喜欢旅游,我喜欢读书;你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久而久之,找不到共同话题,只剩下尴尬的寒暄和硬聊;虽然有试图挽回,但也是艰难维持,心力憔悴,慢慢就疏远了。
走过半生,终于明白:凡是费劲的关系,都是错的关系。
如果一种关系让你觉得很累,那就随它自然而然地结束吧。
做家具生意的何叔,是我比较佩服的一个人。
做生意的一般都比较关心人脉,好办事,财源广。但何叔却很少参加应酬。
有人问他:“你不去多走动,不多认识几个人,以后有麻烦了,到哪找人帮忙呢?”
何叔耿直地说:“与其虚情假意的赔笑聊天,多难受,还不如多与老朋友走动走动。”
直到有一回,供货商那边出了问题,不能及时供货,何叔不得不另找货源,那些平时也有打交道的商家,知道你急,还借机抬价。
何叔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货款钱,好在,找了好几个朋友帮忙,这难关才算过了。
何叔的朋友确实不多,但只要有困难,告诉对方一声,能帮的自然不在话下;就算力所不能及,也会帮忙想想办法。
很认同三毛的一段话: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交朋友,不是靠笑脸去迎逢虚假的情谊,而是为了以真心换真心。
那些酒桌上逢场作戏换来的关系,若没有利益可图,翻脸比翻书还快;嘴上说为你两肋插刀,当你真正遇到难处时,却一昧装聋作哑。
朋友之间最舒服的状态,是不必讨好,不用戴面具,也没有花花肠子。
当然,不去迎合,会因此错失一些圈子,错过一群人,但这样经营下来的友谊,必定是长长久久的陪伴,真切如金。
人和人之间,往往存在“磁场”这个东西。
和磁场不同的人在一起,犹如鸡同鸭讲,即便拼命找了话题,也聊不到一块去,不欢而散。
和磁场相同的人在一起,快乐变得很简单。
不用刻意的找话题,不会聊着聊着就冷场,不用害怕空气忽然安静,世界都是尴尬。
伯牙、子期的情谊是许多人心中的向往。
许多人称赞俞伯牙高超的技艺,但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寥寥无几。
直到他遇见钟子期,才成就了一段“高山流水”的佳话。
那一天,伯牙想象自己在登山,弹奏出来的琴声峨峨汤汤。
子期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听到此曲,犹如巍峨的高山屹立在我面前。”
伯牙又想到流水之境,弹奏出来的琴声宛转悠扬。
子期听到时便脱口而出:“听此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
伯牙终于遇到了懂自己的人,之后伯牙得知钟子期去世,摔琴绝弦,不复弹奏,因为世上再无真正懂他心声的人。
周国平有句话说的好:
“与人相处,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轻松,在轻松中又感到真实的教益,我敢断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类,哪怕你们从事着截然不同的职业。”
因为频率相同,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诉说;因为三观一致,可以兴致勃勃地谈天说地;笑点一致,可以放声大笑而不怕尴尬。
就像鲁迅遇到瞿秋白,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一传世名句。
知己难求,一个就够。遇上了,要好好珍惜。
古人讲:“摄生之道,大忌嗔怒。”
你身边的人,决定了你心情的打开方式。
跟相处舒服的人过日子,惬意自在,内心安宁,即便互相沉默,也能感到由衷的舒服。
和不舒服的人在一起,心生烦闷,无处释放,无异于互相投毒,慢性自杀。
张爱玲与炎樱曾是一对好朋友,张爱玲的两次婚姻,炎樱都是证婚人。
张爱玲去美国后,生活落魄,炎樱却总在交谈中炫耀自己的优渥生活,秀优越感,让张爱玲很不舒服,也对其很失望。
后来,张爱玲与炎樱渐渐疏远,炎樱还写信问:“为什么不再理我?”
张爱玲回她,我们能走到一起,是因为一些际遇,但经历成长经历世事后,才发现我们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张爱玲的身后事也是交代给远在台湾的宋琪夫妇,而不是同在美国的炎樱。
宋琪夫妇是懂得交友之道的人,他们不打探张爱玲的隐私,也不利用她的名气赚钱,只是在一边默默关注,需要的时候,就出现,这让性格孤僻的张爱玲感到舒服。
多与能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能量才能天天满格。
无论交友还是生活,能和舒服的人在一起,经营出舒心的朋友圈,打造一个健康的交友环境,才是最好的养生。
记得有一期《奇葩说》,柏邦妮问:“心里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
马东说:“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需要一丝甜就能填满。”
是呀,人一辈子,遇见谁,发生什么事,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但选择舒心的人,打造优质的朋友圈,却是可以去追寻、努力实现的。
毕竟,被美好的人包围,再糟糕的际遇,也会苦中一点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苍海一飞鸿 回复 @榕树下_: 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