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经典】第十一弹| “小”序言 大权威

【秒懂经典】第十一弹| “小”序言 大权威

00:00
06:18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从篇幅上看,《序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全文约3000字,在马克思的著作谱系中,如此简短的篇幅却能全面、清晰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这是唯一一次。文章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一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改造世界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1859年1月,马克思经过15年的研究和探索,写出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初步创立的经济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为这部经济巨著出版所写的《序言》中,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第一次将那些与科学论证的血肉躯体有机结合起来的原理“骨骼",以近乎于医学人类教学模型的简明直观形式,展示在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的面前。在写作《序言》之际,马克思亲眼目睹了欧洲工人运动从逐步萌芽、走向高潮、归于失败的全过程。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他深刻体会到了社会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复杂过程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顽强生命力,所以,《序言》是马克思对自己40年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一次思想总结和理论陈述。马克思在世时,《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没有再版,而《序言》却被一版再版。当然,它对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和未来命运、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要了解《序言》的思想内容,我们首先需要依循问题意识去考察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大致经过,故事要从马克思成为一名博士说起,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位哲学博士。实际上,他从青年时期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开始攻读法学,一年之后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但是马克思对法律的兴趣不是太大,而开始认真研读黑格尔哲学,因为他内心最认同、兴趣最浓厚的是哲学。1837年11月,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曾充满激情地明确宣告:“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因此,“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1841年3月30日,马克思从柏林大学毕业,同年4月15日,马克思凭借自己的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最终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可以算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哲学博士,他的哲学素养深厚,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有着深入的了解,况且,当时马克思信奉的正是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大学毕业以后,开始了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工作生涯。这时,创刊于1841年9月的一份报纸吸引了马克思的目光,这份报纸就是《莱茵报》,当时,《莱茵报》已成为德国自由主义思想发表的一个重要平台。1842年10月15日,马克思正式成为《莱茵报》的一名编辑,不久便升任主编,直到1843年3月,马克思被迫退出《莱茵报》,这一时期一般被称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莱茵报》时期”。《莱茵报》时期的经历对于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母庸置疑,在工作期间,他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是既具体又实际的现实问题,而这也是促使马克思转向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动因。那么,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经历的对于现实问题发表意见的一个重要事件,即《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事件大致是这样的:1821年6月,普鲁士的法律就规定了有关盗窃林木的刑罚,但是,由于农民破产、生活贫困,林木盗窃案件逐年增加,到19世纪40年代,普鲁士政府审理的20万件左右的刑事案件中,约有15万件是属于林木盗窃方面的。于是,一个更为严厉的新法律提交到省议会审议,要求把捡拾枯树枝也列入盗窃林木的范围,予以法律制裁。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捍卫在“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并押击普鲁士的国家和法律制度,首先,马克思从习惯权利为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他指出: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在森林里捡拾枯树枝的权利,这是一种习惯法,是合法的。其次,马克思驳斥了省议会把捡拾枯树枝视为盗窃林木的偏见,指出捡拾枯树枝与盗窃林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绝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再次,马克思还借助于自然界的现象为贫苦人民的利益辩护,他把捡拾枯树枝看成是自然界对于穷人的怜悯。从这些辩护词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大众立场是鲜明的,也是坚定的。很显然,《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走上街头,深入车间,全面了解工人生活,这样一种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的资料。在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中,马克思深刻地发现,物质利益比思想观念和法的原则更有力量。因此,通过反思进而批判他所信奉的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是马克思从研究哲学、历史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动因。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回顾道:“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总之,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自己大半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动因、大致经过和基本结论的总交代,它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华,又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结论。此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态度的说明也是《序言》的一大亮点。所以,在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它具有独特的文献学意义和思想史意义,它是我们“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的权威文本。下期我们接着继续来了解他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过,进而了解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现实动因。

 

文献参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如有不妥之处请广大读者指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