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封杀59款后再禁47款中国app,印度政府此举合法吗?

李钦:封杀59款后再禁47款中国app,印度政府此举合法吗?

00:00
08:44

观察者时评:封杀59款后再禁47款中国app,印度政府此举合法吗?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欢迎收听由喜马拉雅与《观察者网》联合推出的《观察者时评》,以新锐观点解读今日世界。

 

观察者网经典周边“暗中观察”折扇限量复刻,限时优惠进行中,点击本音频左下角红色购物车进行购买,立减十元!

 

本文改编自印度大恒竺成律师事务所顾问、盘古智库印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钦在知乎上发表的文章。


随着印度民间排华情绪的升温,中印间的“战火”已从边境延伸到贸易、信息领域。


据印度《经济时报》7月27日报道,在禁用包括抖音国际版TikTok和微信在内的59款中国应用程序(APP)后,印度政府还已禁用了47款来自中国的应用。此外,印政府被指已收集了一份包括275个中国应用的审核清单,以确定其是否存在任何损害印度国家安全及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


在宣布封杀59款有中资背景的APP时,印度电子信息部依据的法律是于2000年制定的《信息技术法》第69A条以及2009年制定的《信息技术(阻止公众获取信息的程序和保障措施)实施细则》,认为那59款APP对“印度主权、国防、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有威胁和不利影响。


那时已有媒体统计,印度政府此举将直接导致互联网行业相关公司损失几百亿美元。如今看来,这损失将在政策高压下进一步扩大。


印度政府此举是否真的合法?如何从法律角度看待印度政府的举措?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将一一解读。


据悉,从印度法的角度出发,印度信息技术部进行封禁的理由是:接到了许多针对上述APP的投诉。因此基于成文法的授权,其行使了相关权力,以避免不良影响的持续。也就是说,从表面上来看,印度政府是有行政裁量权来做出此行为的。


但不能因此说印度政府这样的做法是合法的。虽然法律赋予印度政府权力,但政府的这一纸基于“国家安全”的封禁通告也影响了印度成千上万的用户尤其是收入来源与上述app挂钩的内容创作者、已经向此类app投入巨量费用的广告商乃至上述企业员工。


而且印度政府并没有履行相关的事先通告、听证会等“正当程序”的要求,也没有一个现成的规则或者法律文件来断定封禁的标准、范围、程序、受害者救济,而是采取了“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直接重拳出击,“拉清单”了事。所以,受到此通告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定政府这类行为违法。


目前,印度政府没有在通告中写明下一步将采取何种行为来确保“封禁”。但到本文发文时,大量的APP已经无法在应用商店中检索到,已经下载的也无法使用。据了解有些APP主动下架,也有一些APP是由于网络运营商的限制而无法使用。


事实上,印度互联网领域已成为中美角逐的一大战场。值得玩味的一点是,美国连输的CEO扎克伯格对印度近来封禁部分app的动作表示关切后,印度政府已经放出风来,说包括电信部门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内的机构将制定一个具体的指引,对于可以封禁的情形、程序等具体参数作出规定。


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利益相关方,例如App、广告商、用户,可以通过诉讼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印度虽然是承袭英国传统的判例法国家,但由于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由议会制定的成文法具有优先效力。除非在后续法院的审判中,成文法太过老旧、需要具体解释或者简单套用不符合个案正义,则法院结合个案实际情况来进行限缩或者扩张解释,从而作出与成文法规定有一定出入的裁判。


所以,虽然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等高大上的理由自居,但认为自己权利受到损害的利益相关方仍可以向法院提出针对政府这一行为的诉讼,或者要求法院发出禁令,要求政府进行补救。


但本次事件的大背景拥有特殊性。要考虑到印度法院系统效率低下,尤其是在目前印度民族主义情绪汹涌,掀起多起抵制中国运动的背景下,势必会影响受到侵害的印度网红、网络直播者等利益受损方以法律维权的动力。而对于中资印度企业而言,所考虑的顾虑更多,比如担心印度政府“枪打出头鸟”,招致更进一步的报复。


此外,中印于2006年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BIT),并于2007年8月1号正式生效。但该协议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协定有效期为十年,期满后除非缔约任何一方书面通知缔约另一方终止本协定,该有效期自动延长十年,并依此顺延。印度政府已经于2018年10月告知中国政府暂停中印之间的BIT。


不过,该协议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即使根据本条第一款终止了本协定,对本协定终止之日前所作出或取得的投资,本协定应自本协定终止之日起继续适用十五年。所以,初步看来,对于2018年10月之前投资于印度的投资者,应该仍可以援引该BIT。


笔者认为印度政府一直以来对中国投资都在采取一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希望“同化”中国投资,也就是不希望中国投资者自己到印度单干,而是采取和印度某些合作对象进行深度绑定的方式。


具体而言,就app等互联网层面的,与其把中国背景的app搬到印度来,还不如投资印度本国的app。而对于实业,印度则是希望中国找印度本土企业合资。


纳了这个投名状,和印度企业进行深度绑定,未来就可以保你无忧;但这样势必会减少中国投资者的自主权。虽然这样才会让印度上上下下放心,但中国企业很难接受,并且实际中,找到合适和靠谱的合作与合资对象也非常难。


印度对其他国家也都提出了此类要求,尤其是从印度这边赚钱、拥有对印度贸易顺差的国家。

由于中国和印度的边境纠纷悬而未决,时不时发生的边境摩擦经常会在印度国内转化成对有中国背景事物的抵制乃至憎恨,这当然会极大影响中国投资者投资印度的信心,也会影响全球其他国家投资者对印度的信心——因为今天是中印之间有矛盾,但谁也说不好明天矛盾由何而生,又会带来何种后果。


印度4月出台了疑似针对中国的行政法规,并在实践中对很多中国的投资者产生了不良影响。印度政府甚至指示其驻中国的使领馆对投资者进行面试,让不少中国投资者唏嘘。


印度作为一个1991年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政府和民众对于“外资”这个概念的理解,仍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内容,欢迎搜索订阅《观察者时评》,倾听中外思想者的声音,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049458txt

    更新有些慢,今天都3日了还在播放上月27,8日的"新闻”!

  • 听友218717024

  • 香奈儿包的主人

    希望印度永远是二流国家!

  • 达剑之下

    声音好小啊。

  • 果果就是小仙仙

    我们和印度有什么矛盾?

  • 咕咕啦啦咯咯

    印度哪来的自信

  • 子不语so

    带耳机都听不见声音

  • 1391400znnq

  • 入口茶

    扯淡

  • quietrain

    和本国企业合作,这一点不是和中国学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