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钊《中国经济》第18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什么

陈钊《中国经济》第18讲:中国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什么

00:00
11:27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钊,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今天的内容,也将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讲,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这就涉及到我们对未来的一些判断。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有那么一个北京人,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卖掉自家的四合院,换了30万以后出国去淘金。在含幸茹苦奋斗了三十年之后,他带着100万美元的积蓄又回到了北京。但是,当他想重新买回那套曾经的四合院时,却发现好几千万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想像。


当然,这个故事多半是杜撰的,有夸张的成份,不过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的确带来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当然,今天我们想寻求海外投资机会的话,也不必像故事中的这个北京人那样大费周折。如今,海外的房地产、美元债券、理财产品或股票都是可能的选择。


也许你仍然觉得这些投资有门槛,那么最方便的途径就是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以购买国内基金的方式间接地进行境外的投资。


如果我们足够开阔思路的话,无论是选择海外移民,还是把子女送到海外读书创业,这些也都是全球视野下的一种海外投资方式。


一、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全球视野”,这是因为,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首先需要作出一个判断,那就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经济上,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有大量的企业因全球化而得以存在与发展,全球化也因此为中国改善了民生,扩大了就业。


所以,中国下一步的发展与稳定离不开全球化,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判断,也就需要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而一旦触及全球化,我们就绕不开中美关系,甚至不得不认真考虑,看似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到底是啥套路,下一步会使出什么招数。


有人说,如今在特朗普的带领下,美国是“一言不合就退群,一不高兴就制裁”。这当然有调侃的成份,但的确,特朗普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在我看来,我们也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那就是我们始终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第一,中美两大经济体,一个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者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竞争冲突的可能性。


第二,鉴于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出现的波折,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健康的国内经济来应对外部的冲击,这就对中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提出了要求。


所以,我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在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美国保持合作共赢,以及我们未来能否实质性地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我看来,以上两点中,市场化改革是更为根本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中美两国的合作共赢提供更好的制度基础。


二、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


在这门课程前面几讲的内容中,我们就已经能够体会到深化改革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如果市场化改革不到位,那么宏观政策的效果,往往会和微观上企业优胜劣汰的效率原则相违背。


于是类似经济托底这样的政策,在短期内使宏观形势好转的同时,却可能伴随着企业微观经营环境的恶化,并且最终可能会让我们在未来不得不面对新的、更低的底部。


所以,我们的讨论又落到了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上面。如果中国的领导层既缺乏市场化改革的共识,又不能对探索性的改革抱以宽容的态度,那么很可能连改革的支持者也会变得顾虑重重。


因为今天的改革难免产生利益受损群体,难免有反对的声音,甚至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这个时候,在岸边光喊口号,总是比摸着石头过河来得更为安全,但这恰恰是不利于我们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的。


那么我们的改革最终将会怎样推进呢?是要等到经济问题频出、社会矛盾激化时,才不得不进行改革呢?还是借助全球化的外力推进我们改革进程,或者是我们的领导层能够形成共识,积极主动地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呢?


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的未来会怎样,就取决于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将主要由以上哪一种力量来推动。


我们当然都不希望看到第一种情况发生;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寄希望于第二种可能;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产生第三种,很可能也是最理想的结果。


但时至今日,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要比改革开放之初难得多。毕竟,遵循先易后难的改革思路,剩下来的往往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值得期待的是,最近领导人的广东之行释放了较为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


当然,我们仍难以对未来的改革给出具体的预测,但我相信,以下两方面的迹象如果出现,那就预示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将会有重大的突破:


第一,挣脱意识形态束缚,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来探索与推进市场化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借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以及“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才冲破了关于“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今天,无论在思想领域,还是改革实践中,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


第二,除了自上而下的设计之外,改革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在制度上认可基层的试验,顺应民间的需要。


历史上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制度上对基层尝试的认可。类似地,今天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基层实践,例如与农村土地利用相关的实践,都走在了制度的前头。我们需要的或许不是试点,而是认可。


结合以上两点,未来的市场化改革需要我们大胆地先行先试,在制度上有所突破。这其中,又会出现大国治理的困难。


中国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改革很可能没有统一的路径,各地都需要因地制宜。这就意味着,并不拥有地方信息优势的中央,很难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上对地方作过多的干预。


同时,中央对地方改革绩效的评判,也需要更多地依赖拥有本地信息优势的当地公众。这正是我们在前面第二讲中曾经讨论过的,我称之为“为和谐而竞争”的治理模式。


讲到这里,我想总结一下,任何投资机会的把握都取决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这一讲的主题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我并没有试图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做出直接的预测或判断。我所做的,是尝试和大家一起去理解影响中国经济未来趋势的重要因素。希望大家能够建立这样的分析框架,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性把握中国经济。


好,我们这门课程到今天就结束了,感谢大家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校对 | 张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