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昨晚,一则令人悲伤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沈力因病辞世,享年87岁。对于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已稍显陌生,但对从小看电视长大的朋友及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人来说,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沈力。
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程中,一定有沈力的印记。她面带微笑的亲切问候,端庄大方的主持风格,即便在电视尚不普及的时代,早已深入人心。时间拉回1958年,那是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之年。正是这一年,25岁的沈力带着好奇和未知,进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担任播音员。从此,她便与中国电视结下一生的不解之缘。在刚参加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作为唯一的台前人物,她以一人之力担起各类节目的播出重担,她的每一次尝试都在开辟着电视事业的先河。当说起播音员时,在赵忠祥之前,沈力已经开始工作;当提起体育解说员时,在宋世雄之前,第一代体育解说就是沈力。
改革开放以降,电视走入寻常人家,沈力这个名字也走进千家万户。虽然已过中年,沈力仍以旺盛的精力参与到电视事业的开疆破土中来。50岁在首个电视专题栏目《为您服务》担任主持。60岁返聘主持《夕阳红》,成为老年电视节目的开创人,并推动节目成为央视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正是她,完成了由电视播音员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转变,以亲切平和的姿态与观众对话。
回顾沈力的一生,有太多次“第一”。其中有历史的偶然、机遇的造就,更有个人的努力和专业的钻研。每天早上6点赶到单位,背诵每一篇稿件;从值班报幕到下期预告再到祝大家晚安,从时事新闻到文艺节目再到专题节目,她一度是主持人行业中的全能选手;在主持时,观察现场变化,随机应变,照顾观众情绪,展现同理心。她的“第一”,不只是时间上的首开先河,更是专业上的首屈一指。
随着电视节目的快速生产与传播,一代代主持人在荧屏中留下了自己的光影。从倪萍、杨澜,到白岩松、李咏,他们以独具个人色彩的风格,在老一辈电视人开辟的路上越走越远。尤其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未必要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电视主持人也可以是段子手、演讲家、带货员;主持人还要会跨界,集编导、制片、策划等复合才能于一身才具备竞争优势。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沈力所代表的那一代电视人,已经无法适应行业飞速前行所带来的多元发展和垂直分层。
但我们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看过此前的央视主持人大赛,有网友对新生代主持人提出了质疑。有的人指出,选手满分作文、古典诗词信手拈来,却缺乏情感沟通的能力;也有的人则认为年轻人基本功不过关,尚需磨练。与此同时,一些“头部”主持人常常霸屏,以娱乐风格应对一切场合,或者以个人风格左右节目走向。喧哗过后,回到主持的本质:仍然应该关注节目能否做到与受众平等对话,能否做到沟通、说服而不是独断、炫技。
纵观中国电视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论技术如何演进,媒介平台如何发展,节目形态如何变化,“真情感染、真实聚焦、真切表达”的专业精神始终不曾过时;“目中有人、心中有情”的价值取向依然不会落伍。哪怕在一个成为主持人无需太高门槛的时代,我们仍然期待端庄、大气、亲和的主持人。正如观众眼中的沈力,不是传声筒,不是说教者,而是心连心、面对面的交流者;有个性,有观点,但从不将自己凌驾于节目之上。
沈力等老一辈电视人创造了一个时代之美。现在和未来,接过接力棒的后人,应该思考如何创造属于这个时代所需的美。正如沈力对电视生涯的总结,“主持人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仍然值得后辈从业者牢记。
当岁月流逝,那些镜头里熟悉的面孔渐行渐远;当时光不再,那些生命中耳熟能详的声音音浪渐消。我们需要学会与那些承载我们回忆的人告别,但告别并不意味着忘记。好的纪念,代表着一种继承,继承前辈用生命践行的信念。正如沈力曾朗诵的《无怨的青春》所言,“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在这个专属于回忆的日子,我们希望属于她的那份记忆里,人间美好处处彰显,时代光芒熠熠生辉。
这正是:
斯人已逝佳音存,中国荧屏第一人;
台前幕后功夫深,用心用情才最真。
大家晚安。
(文 | 刘书文 主播 | 刘书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