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马上就要到了。
作为一个参加过高考并见证了儿子高考的人,我对有关高考的新闻依然关注。
5月27日,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一条微博:
#高考#倒计时!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为什么北师大把“摒弃侥幸之念”作为微博的一部分公告天下?
我想,他们是在忠告广大考生们,要老老实实地备考,以实力参与竞争,不要怀有侥幸心理投机作弊。
高考关系到成千上万学子的命运,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考越来越严格也是意料中事。
教育部考试院前不久专门发文,强调今年将是史上最严高考,确保给所有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可每年临到高考季,就会有一些学生蠢蠢欲动,抱着侥幸心理在考场上作弊,以为自己手段高明,不会被发现。
然而,关于组织和参与作弊者被抓的新闻,每年高考前后都有报道,这表明:
高考凭实力,侥幸走不通。
其实,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面临着不止一次的“高考”,只不过这些考试没有可评分的试题,它们检验的是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人品、教养等,两种成败带来的后果自然也大不相同。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天有不测风云”——不测风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独独看作例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遇事习惯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自己足够幸运,不会出问题,但结果往往被打脸,让自己追悔莫及。
成年人的世界,最后为侥幸埋单的都是你自己。
波兰作家莱蒙特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生活处处需要规则,规则就是底线,是文明的底线,也是安全的底线。人们遵守规则,工作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这些道理谁都懂,可有的人就是做不到,他们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去规避规则、挑战规则,因触犯规则而付出代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2018年12月,山东淄博大学生刘某复制本学校饭卡消费,见没有被发现,在侥幸心理之下他的胆子越来越大。
在2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复制了淄博、菏泽等数所学校的3000余张饭卡进行售卖,涉案价值10万余元,最终被警察抓获,葬送了美好前程。
2019年1月14日,旅客王某在乘坐D1822次列车时躲在卫生间吸烟,导致列车降速行驶,就在他想掐灭烟头溜之大吉时,被乘警当场逮住。
其实,这位王先生明知道列车上不断地提示禁止吸烟,但他还是抱着躲在卫生间吸烟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烟瘾,完全不顾一车人的人身安全。
就在前不久,宁夏银川一对新婚夫妻,白天刚在民政局登记结婚,晚上在宴请朋友时两人喝了不少酒,抱着侥幸心理开车回家途中被交警逮个正着,新郎未进洞房先进班房。
这一起起案件的背后,无一不是人的侥幸心理在作祟。规则有小有大,但只要去触碰,早晚要付出或轻或重的代价。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说:“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凭侥幸去获得成功,他们懂得人可能凭侥幸一两次得逞,但不可能一辈子成功,有时候侥幸的成功比失败更加可怕。
所以,他们在规则面前规规矩矩,不心存侥幸,不突破底线,因而才活得问心无愧、坦坦荡荡。
歌德曾说过:“所有罪恶的念头我都有过,我只是没去做。”
一语道破了人性的复杂,难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要忠告人们:“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不能直视人心”可谓是参透了人性弱点的真知灼见。不去考验人性,不探对方底线,是对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人性都有弱点,经不起考验,如果去考验,那结果注定是双输。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
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芬森的助理乔治便提出建议,让芬森的一个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
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
他说:
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制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怀着侥幸去考验人性。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
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
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著名的医学家。当他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地说:
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不能不佩服芬森的睿智,如果他当初听从了助理的建议,抱着侥幸心理去试探哈里,结果必然是失望:自己失去一名接班人,哈里失去事业的转机。
作家梦溪石的小说《权杖》中说:“世上从来就没有心怀侥幸的成功。”
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如此,幻想以考验人性探出自己希望的结果是愚蠢的。
想必大家还记得这条曾上微博热搜的扎心的新闻:
2019年4月1日,舍命产子的网红吴梦在无锡病逝。
2018年初,42岁的吴梦发现自己怀孕。高龄加上重症,无锡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马锦琪曾建议,她的身体状态不适宜继续妊娠。
但吴梦想赌一把,于是签了一份免责声明,自称愿“为医学献身”,如果手术失败,医院无需承担责任。
从重症监护病房出来后,吴梦就在微信朋友圈表示:“无数的人问我,为什么要冒死生这个孩子?我的回答是爱!”“当然,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我死不了”。
给吴梦诊断的医生后来说,如果她不怀孕,能起码能活到五十多岁,活到六十多岁也不是不可能的。
死者为大,我们无意对吴梦再指责什么,但她留下的教训却值得我们汲取。
在不懂医学的情况下,在生死大事面前,我们切不可心存侥幸、盲目自信。
对科学、对医生建议的不尊重,其实是拿生命在赌博,风险太大了,最终埋单的还是自己。
无独有偶,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在《进阶》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5年深圳马拉松,有位33岁的男子,在最后100米区域内倒地,没能抢救过来。
他有一个六岁的女儿,妻子又将临盆。
其实在这之前体检时,医生已经告诉他不适宜参加马拉松比赛,但他没听医生的劝告,心存侥幸,以为自己可以撑过去,然而结果,未如人愿。
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只有两件事最重要:第一是让自己好好活着,第二是让更多的人好好活着。”
真的是这样。只有你自己首先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去工作,为更多的人服务;才能更好地去关爱父母,照顾家人。
所以,人的生命其实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不拿生命去赌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在生死大事面前,容不得我们存有丝毫侥幸,因侥幸带来的惨重代价谁都承担不起。
(字数限制,未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千万不要有守株待兔的侥幸
苍海一飞鸿 回复 @榕树下_: 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