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

00:00
07:38

Hello,朋友你好,我是瑞龙,上一节我与你分享了,王阳明的三观,可能你对王阳明的心学已经产生了好奇,那今天就与你分享一下,王阳明心学,怎么理解王阳明的“心学”?

 

其实,阳明心学非常简易,通过三句话就可以初步懂得阳明心学,但难的是终身奉行。三句话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三句话层层递进,构成了王阳明的学术体系。

 

一、心即理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在反思程朱理学的错误时,顿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个阳明心学。所以要理解“心即理”这一命题,我们要先说一说程朱理学。

 

顾名思义,程朱理学最为尊崇“理”这一概念。其实他们的学说与老子有相似之处,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则说“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与气(物质)结合生成万物,万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条河流之中都有一个月亮。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伦理道德。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认识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为圣人了。

 

那么如何能认识理呢?朱熹说,很简单,既然万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续不断的格物,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认识到那个最高的理了,这就是“格物穷理”。

 

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中科举,而王阳明读书则是为了做圣贤。所以当王阳明学习了程朱理学后,他怦然心动,便和朋友相约去格竹子中的理。他的朋友先对着竹子格了几天,最终病倒了。王阳明以为是朋友身体太弱,于是自己对着竹子坐着格,他比朋友多格了几天,也大病一场。这也表明通过朱熹的格物之说,难以达到“致知”的效果

 

后来,王阳明因为上弹劾刘瑾,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站,那个地方非常荒凉,王阳明在那个地方没有灰心失望,他开始日夜苦思:如果是圣人到了这个境地,他会怎么做呢?终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

 

到底什么是心即理呢?王阳明说:朱熹错了,人类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无关,道德只与我的本心有关——心即理就是良知,良知是不由自主的快速评价,是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觉知力,遇见事本能的第一感,第一个念头就是良知,良知不但知是知非,还知善知恶,是人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良知具有恻隐之心(意思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羞恶之心(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辞让之心(礼让他人之心),是非之心(分辨事情之正确与谬误的思想与能力,敢于识别事情的是非曲直的心意)

王阳明说我们要存天理,去人欲

存就是发现,坚守,实践,所谓天理就是本心是良知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真我,就是无善无恶的,良知就是辨别善恶的能力;所谓人欲就是私欲,习气,假我,虽然不用断绝欲望,但一定要节制欲望,合理控制

比如你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结果你得到了,你又想要2台3台4台其他品牌的电脑,一台已经满足你的需求了,其它就是多余的欲望,一定要节制;

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在为物,物即是事,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换言之,我们很多人活在脑子里,我们到处学,其实你今天需要的所有一切都在你的心中,所以不要向外寻找了,就像爬山一样,别人可以把你从下面推上去,这是向外求,你自己不用力,如果外力撤除呢,你不是又退回了原点,也就是把你举的越高,摔得越重啊,所以一切向内求,才能让自己找到真正强大的力量,一股力量一旦挖掘出来,将与生同在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生万物

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在的显化,你的心是阳光的,那外在的世界便是光明的,你的心是阴郁的,那外在的世界将被黑暗笼罩;所有事情都是中性的,无善无恶的,只是你的心给他定义好就是好,定义坏就是坏;凡是你换个角度考虑,所有的是都是善的,都是来成就我们的,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只是庸人自扰之

                  

 

人人皆有良知

有一天王阳明抓到一个贼,他让贼把身上的衣服都脱掉,贼一件一件脱,最终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他脱,他怎么都不肯脱了。王阳明说:虽然你做了贼,但也知道当众裸露是很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今天我与你分享到这里,我是你的朋友瑞龙,我爱你如同爱自己

欢迎收听下一节,“知行合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