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

素书: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

00:00
07:03

素书:黄石公与张良的故事

《素书》分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内容涉及治国安邦、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等多个方面,可谓句句箴言。

张良本是韩国的贵公子,韩国被秦国所灭,为了报灭国之仇,热血青年张良散尽了家财,访求刺客,使其在博浪沙用120斤的大铁锤行刺秦始皇,不料刺杀行动失败,张良被全国通缉,于是隐姓埋名,一路逃窜,到了下邳(现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当张良在下邳的沂水桥(也就是圯桥)上漫步时,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其貌不扬的老人迎面走来,并故意脱了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怒气,下去捡来了鞋。老人又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懵了,但还是跪着替他穿上了。老人一笑离去,不一会儿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小孩子还是可以教导的。五天以后天刚亮时,到这里来与我相会。”张良觉得事情奇怪,就答应了。五天后,张良拂晓来到此处,老人已经先到了一步。见到张良来,老人愤愤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迟到?五日后再来!”再过五天后,鸡鸣时张良就到了,结果还是晚了一步。第三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这次总算比老人先到一步。经过这样一番考验,老人觉得小伙子的心胸气量可以,于是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你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跟随他人兴兵起事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找我。”说完老人便走了从此飘然无踪。张良认真研读了老人给他的书,后来果真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首席谋士,辅助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盖世之功。

十三年后,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在谷城山下未见其人,只遇见一块黄石,将它搬请回府,视同无上珍宝供奉起来。这个老人便是黄石公,这本书便是称为天下奇书的《素书》。

张良死后,《素书》随同下葬。直到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良的墓被盗挖,盗墓人在他的玉枕下面发现了这本书。书上写着:“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如果不是这个盗墓贼歪打正着,《素书》或许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了。

张良逝世后,与黄石合葬一处,世人便尊称那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北宋的大学者张商英(当过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给《素书》写了序,作了注释,重新进行了发掘。他认为黄石公传授给张良的,就是这部《素书》,张良正是因为参透了《素书》当中的一部分道理,才辅助刘邦建立了伟业,并且能够功成身退,善始善终。他还提到一个离奇的故事,说是张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传人,死后便把《素书》随葬,直到五百年后,西晋大乱,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这部书才得以重见天日。这当然更无法考证了,我们只能姑妄信之。到清代的时候,《素书》被收录进《四库全书》。此外,清代一位王姓学者也为这部书作了笺。

“素”的本意,是指没有经过染色的丝绸,素书就是写在这样布绢上的一篇文字。在此也可以用来形容书中那些简单、朴素的人生道理。我个人理解,素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自然本来的样子,《素书》讲的是自然规律。我们认真研读这本书,会发现里面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等诸家思想的精华,但是一点儿都不杂乱。《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建构了一个以“道、德、仁、义、礼”为基础的理论体系,表达了对自然规律、人性、修身、立志、从政、谋略等各方面精深独到的见解。这些充满智慧的观点以格言形式表述出来,如果认真领会,用来修身,可以清心明志;用来治国,可以政令畅通;用来求仕,可以平步青云;用来经商,可以日进斗金;用来打仗,可以百战百胜。所谓弱水三千,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取一瓢饮。接下来我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多个不同维度的解读。

经典,就是百读不厌的,每个人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与古人促膝谈话,读得越深、越细,这谈话就越入心、越有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