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2)

【十七】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2)

00:00
03:56
【十七】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2
本章的内容是如此与中国人的常识相悖,所以历来就有许多质疑和责难。最典型的意见是:李后主恰恰因为做了wangguo之君,在天翻地覆的剧变里阅世极深、感受极切,所以才写出了那么多第一流的作品,如果只看他在亡国之前的南唐小chaoting里写的词,也不见得有多好,那不正是阅世最浅的时候吗?
也有人这样指出王国维的自相矛盾:如果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性情愈真则赤子之心愈纯,赤子之心愈纯则愈能创作出优秀作品,那么李后主最好的作品不该是亡国被俘之后的那些,而应该是在此之前的那些。被俘之后,他的赤子之心必定破损,而赤子之心最纯最真的时候一定是在养尊处优的年轻时代。但是,《人间词话》论及李后主的词有十几次之多,称道的皆是他亡国被俘之后的作品,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毕竟《人间词话》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作品,所以带有不少中国传统文论的模糊感,不比现代学术这般严谨。王国维在这一章里的主要意思应该是:"深宫之中,妇人之手"的成长环境使李煜相对隔绝于外部世界,所以不谙世故,心性如同一个孩子,而正是这个特点,才使他在遭遇剧变的时候能以真性情抒写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卧薪尝胆或韬光养晦。的确,若没有国破家亡的"阅世"经历则不足以成就李煜的文学高度,只不过王国维这里强调的,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观性的一面。
所以,上述的质疑最恰当的标靶其实应该是叔本华美学,因为在叔本华眼里,客观世界的阅历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我们看来,莎翁之所以创作出那么多经典的戏剧,塑造出那么多性情各异的人物,自然是他深深扎根于生活的结果;但叔本华认为,莎翁的成就来源于他具有普通人所欠缺的"人性的预期",也就是说,莎翁有一种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各种性格之"理想"的能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