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下埕,元宵花灯

炉下埕,元宵花灯

00:00
05:23
炉下埕
炉下埕其实原名叫路下埕。埕,原来晒谷的平地。早年农民伯伯们把稻谷收割之后需要晒干、打场,所以公社(裴巷的大拾堂就是公社旧址)周边建设了众多的“埕”用来方便社员晒谷。因为此埕甚小,又低于路面,所以被叫为路下埕。因为裴巷中关于裴道人的传说,所以路下埕又被泉州当地的居民亲切地称为“炉下埕”,意为“裴道人炼丹炉的位置”,类似于现在表达方式中的“厨房”。
炉下埕连接了裴巷和台魁巷,是一条泉州小有名气的“彩绘墙巷”,这里有不忘初心彩绘、乘风破浪彩绘等等。这些彩绘都出自于附近的青年文创艺术家的笔下。
在探索古城的同时,他们也装点了泉州巷子中的风景。
大家知道泉州每年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么?
没错!就是元宵节啦!在我国历史上的众多朝代均有宵禁的制度,只有在一些特殊节日的晚上(特别是女性)才可以上街。泉州人自古便有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口挂灯笼的传统习俗,除了给外出的人照亮前行的方向之外,还有“添丁发财”的美好寓意!而人人出门赏灯、吃汤圆的习俗更是保留到了现在。
我国现在的法定节假日制度规定了农历的正月初八,大部分工种便开始投入新一年的工作。在泉州,大家虽然也一样进入了工作氛围,但是依然有没有过完元宵节便不算过完春节的约定俗成的说法。
正是因为这种和谐的节日氛围的推动下,泉州便有了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的传习所。炉下埕46号陈晓萍师傅的彩扎花灯以做工精致、体积小巧而闻名。精致、小巧的传统元素花灯与泉州古城相得益彰。一盏普通的花灯从设计、做骨架、装饰要一个星期的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做花灯、赏花灯是泉州人过元宵的情趣所在。以前的古城,夜不闭户,孩子们成天玩耍在一起。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都做灯,有最简单的纸花灯,也有带着小轮的兔子、狮子等“高级货”。花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