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10期:上海冷饮往事!夏日里的冰爽回忆

【上海记忆】10期:上海冷饮往事!夏日里的冰爽回忆

00:00
05:17

上海冷饮往事!夏日里的冰爽回忆


夏天到了。冷饮再度成为我们消暑降温的宠儿。但是你知道吗?上海的冷饮工业开始于上世纪初,在之后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过花样繁多的冷饮品牌与品种,成为好几代上海人夏日回忆里的一抹清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上海冷饮行业的历史吧。


食品工业是上海最早发展的工业门类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国外一些食品制造技术逐步由上海传入国内。


1916年84号《申报》的一则广告显示,冰淇淋已进入较为正规的商家销售,冰淇淋写成“冰忌淋”。当时生产冰淇淋的技术设备多源于美国,所以一些留学归国的有识之士,引进了类似设备,并在国内开厂、制作和销售。


上世纪初,一家美国企业的进入改变了上海冰淇淋市场的“多头”局面,这就是美商海宁洋行,其冰淇淋产品大规模上市是1926年。海宁手握当时最先进的制冰及冷藏技术,并借助其雄厚的财力和技术优势发起强大的宣传攻势,上海各大报章随处可见他们的广告。


上世纪20年代后期,海宁把握商机,继续加大投入,其位于西沙泾港路的厂区从美国引进全套冷饮生产设备,并建起一座四层楼高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冷饮生产车间,大规模生产各种口味的棒冰、冰淇淋和冰砖,品牌名称也改名为“美女”牌。这种通俗的营销手段收获了上海市民的欢迎,其产品也因此迅速占领市场,在上海冰淇淋业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但是,洋品牌垄断的市场状况,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反思。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上海开始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


建国以后,华东工业部成立,上海有了华东工业部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一厂。


新时代、新工厂,需要有新的形象和品牌。在大家的倡议下,冷饮新品牌取名为“光明”,寓意“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1951年6月,“光明牌”商标正式注册成功。“光明牌”,不但开创了中国冷饮民族品牌的新局面,还缔造了一个“光明”食品工业的新时代。


投产之初,“光明”产品有小冰砖、中冰砖、大冰砖等。为了打开解放后第一个国产冰淇淋品牌的局面,益民一厂通过各种促销方式,迅速提升知名度。


1958年,泰康食品厂冷饮车间正式投产,生产“金鸡牌”冰淇淋。


上世纪60年代期间,全市冷饮总产量约27000吨,其中冰淇淋年产量在1500吨左右。直到1980年,全市冷饮总产量突破30000吨,其中冰淇淋产量达4600吨。1984年,益民食品一厂、泰康食品厂分别从美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家引进冷饮生产机械设备和全套生产线。形成巧克力涂层冰淇淋、花色冰淇淋等品种。


上海市民熟悉的“加仑”“娃娃雪糕”等就是在那个时候走进了千家万户。1988719号,益民食品一厂生产冰淇淋72吨,创单日产量历史新纪录。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冰淇淋的品牌与品种更加丰富,价格层次多样,竞争逐渐激烈,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本期《上海记忆》由上海发布和喜马拉雅的共同出品。


资料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图溯上海

编辑:周宝平、王晶

播音:平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