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和珅:送礼的门道我最懂

【中国历史】和珅:送礼的门道我最懂

00:00
12:31

观市井繁华,赏宫廷绝色,各位万福金安,我是张晓龙,邀您一同感受清朝烟火气。

作为乾隆朝的大贪官、大奸臣,和珅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尤其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热播后,和大人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人或许会奇怪,以乾隆的精明老练,他为何会被一个小自己快四十岁的臣属愚弄而不觉其奸,这实在有些让人想不通。
不过说来也不奇怪,乾隆与和珅,这两位都是有本事有能耐的人,他俩在官场上的配合,那简直是天衣无缝,所谓“哼不离哈、哈不离哼”,和珅离不开乾隆,乾隆也离不开和珅。
客观地说,和珅善于做事也确实能办事,而他最大的本事,莫过于懂得如何做人。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一向好大喜功,他统治的前半期国力强盛、国库充裕,但中期以后,国库日渐掏空。为了继续陶醉于帝国盛世的幻象,乾隆急需一个善于理财又能广开财路的人,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和珅和大人。换句话说,和珅是乾隆晚年的财政大管家,他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个“钱”字上。
这不,在不动用国库的前提下,和珅通过整顿内务府和崇文门税关等机构挤出了大量的钱财,硬是把乾隆服侍得舒舒服服。因此,在乾隆的眼里,和珅不仅善解人意、巧于迎合,而且确实是聪明干练之才,绝不是那种只会溜须拍马的庸碌无能之辈。尤其在乾隆过大寿时,作为大典的操办人,和珅总能不露声色地暗示内外大臣大事捐献,把庆典办得风风光光;而另一方面,和珅自己又落得大笔的好处。
更奇葩的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和珅创立“议罪银”制度。这就是说,假如官员犯了罪,那就可以通过交纳相当的罚款来减免刑罚,所收的银两收入内务府库,供乾隆皇帝单独使用。
和珅这做法,简直就是借着犯罪官员的手,变着法子给乾隆送礼。
乾隆朝后期,尽管国势日衰,但在和珅的百般操持下,乾隆的晚年算是过得既舒坦又舒心了。作为一个招财进宝的老手、能手,和珅把老皇上哄开心了,他也就一路飞黄腾达,同时为自己大肆敛财打开了方便之门。
据统计,和珅一生中担任或兼任过十几个重要职位,什么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这些职位,无一不是关键要职,也无一不是招权纳贿的利器。
清人笔记《啸亭杂录》里就说了这样一个笑话,说和珅当权之时,每个来京城的外任官员都争着以谒见和相为荣。有一次,山东历城县令进京,他也想求见和珅一面,以便回去后向同僚夸耀。但是,县令的职位实在太低,和珅不可能会接见这种人,于是这个县太爷就用两千两银子买通了和珅府上的管家。等到和珅回府时,这位县令赶紧上前跪拜,递上手版求见。和珅在轿子里瞅了手版一眼,便一把扔了出来,说:“嗐,县令算个什么东西,竟也来叩见么!?”结果,历城县令连和珅长什么样都没看清,就被赶出了和府。

区区一个县令,和珅当然不放在眼里。不过,就算贵为总督、巡抚,也照样被和珅玩弄于股掌之间。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甘肃“冒赈案”事发,乾隆指示严查,涉案的地方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纷纷派人到京城找门路。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就有这样一段:当时有官员给和珅送了一份大礼,和珅却百般推脱,就是不肯收下。这下,可是把这官员给急坏了,他是千求万求甚至不惜下跪求和珅把银票收下,这才让和珅答应帮忙。
您看看,这哪里是和大人受贿,简直就是万不得已才收下啊!
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也能使官推磨。和珅和下面人的关系,也在一个“钱”上,而且这个钱他还不会乱收,那是相当有分寸、相当讲究技巧的。  
清朝官场上,下级官员给上司送礼万不可少,地方官给京官送礼更是约定俗成。事实上,当时送礼已经形成定规,什么时候送、送什么官、数目多少,都有不成文的规定。比如,按当时的规矩,下级一年中最起码要给上司送四个节礼——即端午、中秋、新年和上司的生日,这叫“四节”。四节之外,还有表礼,即用作礼品或赏赐的衣料;表礼之外,又有土仪,也就是土特产;土仪之外,又供时鲜。此外,还有门包、孝敬等名目。
至于地方上,还得给中央衙门准备部费。部费之外,还有外任官员对京官的馈送,即所谓“冰敬、炭敬、别敬”。 当时官场送礼的做法,通常将银票装入一个做工考究的信封,上面并不直接写礼金数目,而是有其他暗语,如“梅花八韵”即银票八两,“四十贤人”即银四十两,“大衍” 、“耳顺”即五十两、六十两,“百寿图”一轴即一百两,“双柏图一座”就是二百两,“秦关一座”为一百二十两,“毛诗一部”三百两。至于三百两以上,那就是非常之赠了。据说,如学生位至督抚而座师为军机大臣者,炭敬须送“孟津一渡”,也就是八百两的大礼。如此暗语,雅则雅矣,但只有官场中人才能知晓。至于和珅和大人,他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那就俩字——门清!
地方官给京官送礼也不难理解。毕竟,“朝中有人好做官”,京城里要是没个耳目和靠山,头顶上的这顶官帽恐怕也不牢靠。再说了,京官身处高位,信息灵敏,地方官想要保官升官,就难免要有求于京官。这时,地方官就得掏出真金白银给京官送钱送礼。否则,就算你是督抚大员,京官也同样会给你下绊子。 

京官队伍数量庞大,有些收的是薄礼,有些收的是厚礼,而接受送礼最多的,莫过于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官僚。作为乾隆朝最大的宠臣、权臣,和珅自然成为众多官员巴结讨好的对象。对于和府来说,那收钱收礼的事几乎是家常便饭,每天都有。作为聪明人的和珅,他有别于其他贪官的地方就是,他不但不会主动索贿,反而是让那些送礼的人觉得自己是紧着巴着求着,和大人才肯勉强收下,这吃相算是很好看了。
然而,和珅可不是什么高风亮节,他更不是不喜欢银子。相反,和珅简直就是爱钱如命,他之所以故作姿态、不肯明收,主要还是怕树大招风,落人把柄。正因为如此,和珅又发明了重要的一招,那就是以收取古董字画的名义来接收贿赂。
为此,和珅故意对外放出风声,说自己一向喜好文化、酷爱收藏,钱这种俗物呢,还是不送为好。和珅这么一暗示,那给和府送礼的就不便拿着银子银票来了,而改成了古董字画、奇珍异宝之类。对于这些东西,一般有两个去向,一种是和珅喜欢的,他就留下珍藏,以待升值;另一种是他认为不值得收藏的,那就送到古玩店变现。而需要隆重指出的是,这些所谓的古玩店,其实也是和珅自己开的,前来买古玩字画的,也正是那些送礼的官员。换句话说,这些送礼的官员,转头又把自己送出去的东西买回来了,而花出去的钱,都一分不少落入和珅的腰包。这等手段,说白了就是贿赂与洗钱的方式罢了。
和珅为官数十年,不但变着花样大收贿赂,而且在敛财方面也是搞得有声有色。除了开古玩店,和珅还置了大量的田地,并在京城、通州等地方开有当铺、银号数十家。此外,和珅还建了大量房屋收取租金,而且还投资过砖厂、瓦厂之类实业,由此聚敛了大笔的财富。
和珅倒台后,就连嘉庆皇帝也怒斥他以“首辅大臣与小民争利”,实在是太过寡廉鲜耻!
在嘉庆皇帝看来,和珅的贪婪真是胆大妄为,简直没有底线。据说,和珅在做内务府总管时,他不但私吞各地进贡的银两财宝,就连皇宫里的珍奇贡品,他也敢随意拿取,据为己有。清人另一笔记《春冰室野乘》里就记了这样一则奇闻,说广西巡抚孙士毅等待乾隆接见时,和珅见他手里有个极精美的鼻烟壶,于是伸手想要,谁料孙说此物是献给皇上的,不便赠与。过了几天,孙士毅又碰见和珅,见他拿了个一模一样的鼻烟壶。后来他才知道,和珅出入宫廷,见到喜欢的东西往往拿了就走,从不奏明。
话又说回来,和珅虽然狡黠骄横,但终有自食其果的那一天。这不,“和珅跌倒,嘉庆
吃饱”,他辛苦聚敛了几十年,最终不过是给嘉庆做了嫁衣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嘉会读书

    不戏说,而是从资料中来,这才是真历史

  • Ms_Sisi

    好温和舒服的声音,谢谢老师!

  • 小小小梅1209

    认真听完晓龙老师讲解和珅这个大人物之后,对他又多了一份了解,和珅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坏人”啊

  • 静和温昕

    聪明的坏人更可怕

  • 雪群1209

    又来聆听晓龙老师学习历史礼仪知识喽~

  • O_o胖晨

  • 听友300156220

    诙谐风趣

  • 小天天碎碎念

    另个版本说的是鼻烟壶是乾隆送给和珅的。之后那个人吓坏了。没想到乾隆这么宠爱和珅。以后给乾隆的礼物和珅有,没给乾隆的和珅也有。

  • 小天天碎碎念

    败家子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