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到底有没有“至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庄子》三十三篇,除内七篇如《逍遥游》、《齐物论》等以篇名标明主题和境界外,还有很多篇的篇名,也在不同层面上表现了道家的境界。《至乐》篇谈的就是道人的境界和价值观念,谈的是我们该如何确立,怎样安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庄子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大家都想得乐,也向往幸福,但幸福往往是平淡的,而快乐则是强烈的,快乐比幸福更诱人。所以一些学佛法的,特别是修密宗的人想得大乐,“空乐双运”嘛,但又有多少人在人生中得乐,何况是得到“大乐”呢?
庄子里面说的“乐”,到底是什么意思?道家的崇高理念和修为应该表现在什么地方上?佛教里面讲西方极乐世界,讲阿弥陀佛,并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庄子早在《阿弥陀经》在中原翻译过来几百年前,就把“至乐”的境界点出来了,而且作为一个篇名点出来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道家的至乐和佛教的极乐有什么区别。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这里的白话注解是:“世上有没有至极之乐呢?有没有可以全身保身的方法呢?”
“乐”,肯定与我们的生命和精神分不开。没有生命,没有精神,又哪里谈得上喜怒哀乐呢?但是,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有没有这种最高的、极至愉悦的精神状态存在?另外,这个精神的存在必然要有一个承载者,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有没有可以使自己全身保命,并享受“至乐”的一套方法呢?庄子开篇第一句,就把我们身心性命最向往之处——“至乐”给大家点了出来。道教讲性命双修远比庄子晚,而且是受到庄子《至乐》的启示才发展起来的。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没有几个人注意到这一篇。很多搞研究的人,都只注意到内七篇,没有注意到外篇里还有这样的境界和阐述。
“乐”是对所需求的满足感,人们的需求,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三大层面:一是人们自然生命的需求,二是社会生命的需求,三是精神生命的需求。自然生命的需求,不外是“食色性也”这类维持生命及繁衍的温饱和婚嫁。社会生命的需求,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因贵贱穷达而衍生的名闻利养。精神生命的需求是前两者的升华,内容层次高低参差不齐,既有庄子中言及的“小知”“大知”之别,又如佛教所讲的烦恼和菩提之别,一言以蔽之,有雅俗、高低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至乐》文中有所展示。
后面紧跟着又问,“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这句白话翻译是“现在应当有什么作为?以什么为依据?应当回避什么?又该安处在哪里?趋就的方向是什么?该舍弃什么?该喜欢什么?该厌恶什么?”
这是一个排比,包括了“作为,取舍,喜恶”三个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去作为?我们的人生价值、生活目标的确立依据的是什么?怎样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有好的方法,把“避”和“就”,“取”和“舍”的关系处理好?我们怎样才能趋利避害?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代社会里更是如此,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至乐的境界?在后面的《知北游》里,庄子借黄帝之口也问了类似的问题,并提出了“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的理念和方法,且先作为伏笔放在这里。
沙发
真的是大师之言,万分感谢播讲,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