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感谢您听到我,我是晓书童,我正在为您转述《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作者,李笑来。本节目由喜马拉雅出品。
我们正在聊本书的第六部分,定投策略神奇力量背后的深刻机理到底是什么。
4.驾驭趋势的最优策略只能是主动地被动
主动当然很重要——在主动的边界之内。然而,被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另外一个事实是:
被动竟然更重要!
一旦我们开始研究趋势,就会体会到被动的巨大能量,不懂如何顺应被动的能量,是很多人一生的死穴。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使用不当的措辞,比如,“驾驭趋势”——趋势怎么可能被驾驭么!趋势是客观存在于任何人的主动边界之外的,“驾驭”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只能是“顺应趋势”,“顺应”就是被动的。
什么叫主动地被动?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
被动地等待趋势发挥作用。
很多被人们认为需要选择的东西,实际上并没有价值。早晨出门选择穿哪一双鞋子,或者领带选择哪一种颜色,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是无法引发任何主动边界之外的影响,最多也就是改变自我的感受而已。可是,人们又往往痴迷于这个自我感受,多年之后被趋势抛弃这之后又找借口,比如,大环境不好之类的。
大部分的平庸,根源都可以归结为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与趋势无关的选择上。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决策不过三五个而已,无非就是求学、婚姻和事业。当然,现在我们比别人多了一个:定投。
一个决策是否重大,是否有意义,只看一个衡量标准就好了:
它是针对趋势的选择吗?
主动地选择最正确的趋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之所以它显而易见地难,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没法放弃鸡毛蒜皮……整天被鸡毛蒜皮耗费了所有时间精力的人,最多能偶尔被人告知某个趋势正在发生而已,即便是被人告知之后,因为困于琐事,也根本没时间精力去深入的感受和研究,于是顺应趋势就肯定在其的命运之外了。
所以才总是遇到同样的尴尬:我怎么又晚了一步呢?
然而下一次注定还是一样的境遇。
在很多的时候,尤其是在交易市场上,“来晚了”从来都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回忆一下那个可以同时可以被称为“微笑曲线”和“猥琐曲线”的交易曲线就明白了,定投者可以通过自己长期稳定持续的定投行为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他们的行为和策略决定了一个事实,“无论什么时候进场都是对的”。
他们每度过一个微笑曲线,就等于把自己的入场时间“向前平移”了一大段,因为平均成本降低了么!与之截然相反的那些非定投者,他们不仅误以为只有更早入场才可能有更低的成本,他们还会因为同样的曲线变成了“猥琐曲线”而进一步“向后平移”了自己的入场时间。
Facebook上市之后,它的股票到现在涨了许多倍。难道说一个人必须成为彼得·蒂尔才有机会天使投资Facebook从而赚很多钱吗?不是啊!我们没有彼得·蒂尔的人脉、名望、资本、能力,所以,就算我住在硅谷,也不可能成为马克·扎克伯格的天使投资人;但,后来Facebook上市了啊,如果我们在那时候买了Facebook的股票,即便是Facebook随后就走出了一个腰斩、破发的行情,可那之后的就明显是个“微笑曲线”啊!不管有多少人最终被那个“猥琐曲线”蹂躏,被踩在地上摩擦摩擦,只要我们真懂定投的道理,事实证明就能带来几百倍的回报啊!
李笑来在投资世界里的八年,当然见过无数早期入场者,他们都持有到今天了吗?显然没有啊。即便很早入场,若是没有正确的策略。那么,八年过后回望过去,老早就被甩出去了,这就是正确而又现实的描述。定投策略看起来太朴素,人们不喜欢。人们喜欢高级的东西。
但是,不朴素的东西应用在主动边界之外,肯定招致灭顶之灾。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市场上大量的所谓“量化基金”都崩盘了。2018年下半年,2019年上半年,分别有两个知名人物自杀了——越是自命不凡的人越是无法承受自己主动招致的失败。
所以,想要做到主动地被动,就是要放弃鸡毛蒜皮。衡量标准很简单:一切跟趋势无关的,都是鸡毛蒜皮。放弃之后,剩下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思考,而后分清在哪儿应该主动,在哪儿应该被动,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作主动地被动。
根据定投的定义,由长期持有的行动倒逼出最严格的投资标的筛选原则——这是主动的选择;而后定期投入、长期持有,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微笑曲线”——这是借势那强大的被动的力量,让你的钱和整个发展的趋势为你创造财富。在任何普通人的生活中,都很难再找到另外一个长期持续的简单行为能够创造如此惊人的财富了——事实上,即便是富人,到最后也只能在投资中获得新的财富。
主动地被动,是这个金融时代里创造财富的最佳践行策略。
5.顺应趋势的被动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
先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教育。
你别看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抱怨教育的失败,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都一样,一再的反思自己的教育。可如果我们肯换个角度,就会发现截然相反的解释:
事实上,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教育这个东西,从来都是异常成功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换了个角度去定义它:
所谓的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体所在的那个系统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
每个人都身处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系统之中,我们的圈子,文化,社会,国家,乃至是世界……这些都已经是相当成熟的系统了。不要误以为它们只是客观存在,事实上,这些系统实际上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魂的,它们有着神灵般的力量和手段。
所以,教育就是我们所身处的那个系统想让我们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教育是这样定义的,那历史上所有的教育都相当成功。如此看来,人们所抱怨的教育失败,本质上不过是非既得利益者在系统内的不舒适感而已。
那么接下来自学的定义就应该是,我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
这就留带来了两个相对的词汇:
被教育。
自教育。
绝大多数人在被教育,被系统同化的过程中感到极度不适,然后放弃了被教育,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自教育。自教育的人,不仅时时刻刻如此,而且终身如此。令人瞩目的是,仔细观察历史之后,你会发现,改变世界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自教育的。
反过来看,被动的力量在自教育以外的人身上都发挥了极为强大的影响。
有一部1999年的剧集,叫《一年又一年》,故事从1978年开始,每一集讲一整年的事儿,总共21集。故事里有个角色是电影院的放映员,每一集里都能提到一部当年的电影和一首当年的歌曲,更为重要的是,每一集都能让你回想起当年相当重要的事件之一。
故事谈不上特别好,但它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在一个系统里究竟有多么渺小,感受到那些我们只能被动面对的因素究竟有多么强大。
接下来,再看一个与我们相关的被动的力量发挥巨大正面作用的例子。
在基金管理领域,基金分为两种,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
过去若干年来,全球范围内资本越来越青睐被动型基金,而嫌弃主动基金,为什么?因为资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被动的力量。
主动型基金,需要一票管理人,他们负责分析市场,而后挑出一个能够跑赢大市的投资组合。基于对这些管理者的期待,投资者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管理费和分成,并且还要承担这些管理者的频繁买卖所产生的交易费用。
与之相反,被动型基金不标榜自己的分析能力,不去做主动的频繁操作,只是被动地跟随某一个代表性的指数,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标准普尔500。
许多年来,对基金管理者的质疑从不罕见。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把股票扔进一间屋子,放一只猴子进去,过一会儿,把那些猴子在上面撒了尿的股票挑出来形成一个投资组合,最终的结果也能跑赢那些主动型基金。
果真如此?还是仅仅是个玩笑?我们要了解的是,现代化的证券交易市场发展壮大的历史并不长,人们对交易市场中的各种现象,迄今为止只有四五十年的数据可供有效研究。
根据《经济学人》在2017年的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按15年的表现来看,总计有95%的中型基金落后于标准普尔中型股400指数,93%的小型基金落后于标准普尔小型股600指数,92%的大型基金落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
主动型基金的拥趸们有一个貌似合理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钱流入被动型基金,最终会使策略变成“随大流”而已,而这会使得主动型基金管理相对更有优势。然而,长期投资者其实都明白,市场的短期波动确实会让主动型基金获得短暂的优势,不过,从基于15年的统计结果来看,长期投资者们就可以将其忽略不计。
这份统计最好玩的地方在于得出的结论:
投资周期越长,投资额度越大,被动的优势也就越大;
李笑来个人过往的经验更是印证了这一点。
2013年的时候,李笑来开始管理一个起步特别小的早期基金。经过4年管理期,加上1年清算期,总计5年之后,该基金市值变成了起始金额的68倍左右。这虽然看起来非常惊人,但实际上令人相当气馁。因为这5年来,为了这个基金,虽然谈不上呕心沥血,也肯定是惊心动魄,若干次险些全军覆没,好不容易靠运气极好而卷土重来,九死一生。在这过程中,这个基金挂掉,其实是正常的。
没挂,是意外。竟然跑赢,是意外的惊喜。所以,当这个基金终于清算之后,李笑来觉得自己下一步只能做一个被动型基金了。
同样的结论,映射到个体身上,貌似也可以直接套用:
志向越远大的人,能量越充足的人,越需要被动的力量;
被动的力量不仅很大很大,并且它总是越长期越难以超越。
被动的力量一旦被触发就无与伦比地强大,但是,主动会引发被动的正向力量,被动引发的是被动的负向力量。所以说,只有主动地被动才是最优策略。
另外,关于随大流这事儿,我们可能有了新的见解了:
看着短期的结果随大流肯定是错的;
瞄准长期的结果随大流弄不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你看,即便是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懂的一个词,随大流,在稍微认真思考之后都会得到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
6.在主动的边界内你还有多少空间
之前提到,“凡是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现在知道了,之所以无法控制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主动边界之外。
然而,在我们的主动边界之内,有很多原本可以控制的却被我们直接放弃了的事情。
先看个例子。
一个名叫丹尼尔的人,出生不到13个月,就被眼癌夺去了光明。然而,这个盲人干了一件你完全想不到的事儿——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在没有任何其他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同时,他还教会了其他盲人骑自行车。对,这种神技他不仅能练出来,还能教出去!
丹尼尔摸索出来一种方法去“看”。他不断地用嘴发出声音,而后通过声呐像蝙蝠一样感知世界,人们也因此将他称为“蝙蝠侠”。TED上有丹尼尔的一个演讲,去看看吧,体会一下什么叫“大开眼界”。
是所以提到这位蝙蝠侠,是因为我们要说明: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
你信命吗?你敢说你一点都不信命吗?在完全信命和完全不信命之间,有个长长的距离,无论我们站在哪个刻度上,都不是“完全不信命”。
仅仅一秒钟的自我审视,你就会发现,完全不信命,真的好难好难!它好像是个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不然你为什么会突然发现自己在犹豫呢?
不用叹气,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感觉。这基本上是所有人的境遇。
事实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的站位会向一边靠拢,也就是越来越信命。
想想看,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和几乎所有小朋友都一样,是不太信命的吧。而有的人到最后会彻底信命,当然,在他们的自我解释中,这叫做“大彻大悟”。
可是,一切的真相都没有任何义务要照顾我们的情绪。
完全不信命,这肯定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勇气是什么?它是唯一不可伪造的美德。
再问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
请问过去影响将来吗?如果影响的话,程度是多大呢?
再深入一步,请问:
如果过去影响未来的程度不是很大,那有没有可能干脆切断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什么叫信命?其实啊,信命这件事跟宗教全无关系,跟迷信其实也关系不大,所谓的迷信,不过是思考有漏洞却不知道漏洞在哪里的结果而已。你看,电被发明出来之后,关于妖魔鬼怪的故事就不像之前那么好编了,不是吗?
信命这事儿,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而已——如果觉得过去未必影响将来,那么就是对信命这事儿将信将疑。
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说“真正主动的人完全不信命”了吧,因为真正主动的人会通过正确的逻辑思考发现,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彻底切断过去与将来之间的那看似必然的联系。
最雄辩的根据来自大家熟悉的概率学。你听说过赌徒谬误吧?赌徒们不知道概率学的独立事件概念,他们无法理解下一次抛硬币之后的正反概率是独立的,下一次抛出硬币正反面的概率永远都是1/2。
绝对不要小瞧这种简单的科学知识,这种东西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知道、学到,但很少用到,更无法做到。
如果能理解独立事件的概念,如果你能明白那些陷入赌徒谬误的人有多么可怜,那么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
那些误以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更可怜的。赌场上的赌徒,输掉的仅仅是他当时的赌资而已,而那些相信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人们,直接输掉的是未来!
有个好的过去倒也罢了,若是过往并不美好,且同时认为过去必然影响将来的话,那随后的生活跟活死人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完全不信命,就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而后竭尽全力,尽量不让自己过去中不好的部分影响自己的未来。
人生一切值得挣扎的地方,就在这里了,只有这里。
前面蝙蝠侠丹尼尔就是这样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失去双眼”这个过往事件,最大程度上,不影响自己的现在和将来。
现实生活中,李笑来还认识另外一个这样的中国女性——廖智。十多年前,她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逃出生天却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她的职业可是个舞蹈演员啊!几年后,雅安地震,一位记者无意中拍到了一个拼命救人的姑娘,惊讶地发现这位正在奋不顾身救人的姑娘的两条腿都是假肢……廖智就是那种罕见的有能力切断过去和将来之间那种看似必然实则不然的联系的人。后来廖智主动结束了自己之前并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几年后她遇到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台湾人,是专门做义肢的,你猜廖智见到这个后来与之结婚、生活、生子的高高大大的男生时,说的是句什么?
你能让我长高两厘米吗?那样就完美了——以前我可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我们彻底信命,就不用做任何投资了,因为我们那普通的,并不美好的过去,必然决定了未来。之前我们看到,通过定投模式,不仅在事实上不让过去影响未来,甚至,因为我们事实上向前平移了自己的入场时间,就好像是坐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修正了自己的过去,而后再次回到未来一样。
很有感触,该怎样购买呢?
丹尼尔?盲人骑自行车?
你生在你家,而思聪给老王当了儿子,这就是命,命是改变不了的,能改变的只有运,就像你努力一辈子,也没有思聪有钱一样,懂么?所以你的鸡汤可以收起来了
听友336746811 回复 @星辰大海27: 你努力一辈子,的确不会有思聪有钱,但完全可以比你不努力有钱的多,幸福的多
啥时解读下<大钱细思>
定投彩票如何
梁F_yw 回复 @朔月审判者: 可以的,很快你就是负翁了
感觉还是解读一些经典的著作,说真的这个听着有点困,
就没逻辑,节奏又太慢了,很跳跃,跟着书从头说到尾不好吗
购买之后,为何播放还让购买,播放不了呢?
个别股票举例让我们定投指数基金?
感谢有晓书童频道的陪伴,以前音频每次的那句话你不再说了?为什么呢 “”一个人可以走多远,关键看与谁同行,我用跨越山海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