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做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00:00
25:47

一、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为什么要实施情感引导式教育?

 

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要么管太多,要么压根不管。我们把管太多的父母叫做控制型父母,压根不管的叫做放任型父母。“控制型”父母不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粗暴地干预他们的行为。而“放任型”父母则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无可奈何,干脆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误区二:家长忽视孩子的感受。当孩子长期处于不被重视、不被理解的状态,就有可能变得缺乏同情心,或者太过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误区三:太过重视外部激励。奖励不应该成为教育的基本策略,常常用奖励换取孩子的合作不是一个好的育儿方式。因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按章办事”。

 

误区四:消极惩罚。家长们常常使用消极的、不讲逻辑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而这种惩罚无法让孩子学会礼让,学会与人分享,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

所谓“情感引导”式教育,就是父母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帮助孩子认识情感和表达自我,并学会宝贵的社交技能。

 

为什么要实施情感引导式教育?

1. 情感引导式教育培养出的孩子,特别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自己就生活在一个被包容和理解的环境中。父母常常向他们传授情感的规则,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慢慢地,孩子不仅学会了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学会了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感受。

2. 情感引导式教育还能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父母的鼓励让孩子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通过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

3. 情感引导式教育还能帮助孩子摆脱消极情绪。情感引导能够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们知道快乐来之不易。同时也能提高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防止他们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失去理智。

 

二、如何实施情感引导式教育?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婴儿期。婴儿期是指孩子刚出生到两岁前的阶段。这一时期是情感引导的准备时期。在这一阶段,外界环境对婴儿大脑的影响很大。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互动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互动的环境里,他们就很难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朋友们可以从帮助宝宝适应周围环境、培养睡眠习惯、克服分离焦虑等方面入手,给宝宝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养成友爱、善良的性格。

 

第二阶段:孩子2~3岁。这段时期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期,也是情感引导正式开始的时期。2-3岁的孩子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候父母就可以按照具体步骤来实施“情感引导”。

 

实施情感引导的五个关键步骤:

步骤一,提前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要求是什么。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步骤二,学会观察和判断孩子的行为。这时,你要观察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闹情绪?又是哪些事情会引起他的不满?

步骤三,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这对情感引导至关重要。有些家长也声称自己在聆听孩子的意见,但实际上他们的注意力过于分散,一边应付孩子,一边还在做其他事情,并没有真正注意孩子在说什么。

步骤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情绪激动时,需要父母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此时正是理解孩子的最好时机。

步骤五,对孩子保持“同情”。这里的“同情”可不是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父母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感引导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给孩子设定限度。“情感引导”式教育提倡,家长要设定合适的限度对孩子进行约束。明确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第二,给予孩子适当的决策权。研究表明,如果家长能够分享一部分“决策权”,孩子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内心的重视和关注,自然也就更愿意和父母合作。

第三,公共场所的“情感引导”。有些时候,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情绪反而更容易波动。这时候,父母可以充分听取孩子的想法,再指出他的错误并和他讨论解决的办法。

 

第三阶段:孩子4~7岁。这一阶段是亲密关系的巩固期,但是对于情感引导来说却是一个挑战。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与这个复杂的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他们会出现各种情感问题,比如有些“专横”,或者太过“害羞”,或者产生“焦虑”,或者喜欢说谎等等,这时家长要根据不同状况进行恰当的情感引导。

 

掌握“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父母,可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给予相应的关爱,引导孩子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感,让孩子学会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情感引导”式教育可以帮助父母既成为孩子最好的“玩具”,又可以做好孩子人生的“引路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