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晚唐诗人曹松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的方式有很多,但大多充满了流血与牺牲。不过,其中也存在着个别例外。
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以历史上少见的和平政变方式,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业。
在后人看来,这“黄袍加身”的大戏似乎异常简单,但这背后却离不开赵匡胤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演技”。
拼死护驾,勇表忠心
公元927年的一天,从洛阳夹马营的一户人家爆发出强烈的红光,伴随着一声声婴儿的啼哭,飘出异香阵阵。
这个婴儿正是赵匡胤。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天下自从唐朝覆灭以来,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
也正是这纷乱的时势给了赵匡胤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天下人便是他的观众。
赵匡胤为了有所作为,早年一直在外游历。
有一次,赵匡胤在襄阳的一座小庙中落脚,庙中一位老僧人十分擅长看相占卜。他见赵匡胤虽衣着普通,但气度不凡。
老僧人就告诉赵匡胤说:
“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赵匡胤听从了老僧人的指点,前往北方。
在北方,赵匡胤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而后随其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开始了他的沙场生涯。
郭威不仅给了胸有大志的赵匡胤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也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
郭威
郭威德高望重,大权在握,因此受到了后汉皇帝的猜忌。
但郭威率先发动兵变,受部将拥戴,黄袍加身,即皇帝位,建立后周。
赵匡胤亲眼见证了郭威改朝换代的经过,从此明白了,只要手中有权有兵,自己也可以当皇帝。
不过,他深知现在的自己并不强大,就算有雄心壮志,也要先伪装自己。
郭威做了三年皇帝就因病去世,他的养子柴荣继承皇位。赵匡胤对待柴荣像对待郭威一样忠心。
公元954年,北汉与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史称“高平之战”。
大战在即,柴荣的右军将领樊爱能与何徽贪生怕死,不战自溃,后周军局势十分危急。
在此关头,赵匡胤心想此时是表现忠心的大好时机,他夺步挡在柴荣身前,振臂高呼:
“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再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后周军士气大振,最终击溃北汉军。
赵匡胤乘胜进攻,不幸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担心赵匡胤,便停止了进攻。
赵匡胤军前护主,奋勇杀敌让柴荣深受感动。
回师后,赵匡胤便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统辖皇帝的亲卫军,他从此也成为了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
自导自演,黄袍加身
赵匡胤虽然已经成为了高级将领,但这距离称帝还远远不够。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权力。
柴荣的一次人事变动给了赵匡胤这个机会。
当时柴荣正在进行北伐,他在众多文书中,发现有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
这让柴荣惊惧莫名。
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的是柴荣养父郭威的女婿,大将张永德。
当初郭威并没有传位给张永德,难道他现在要密谋篡权?这个想法在柴荣的心中无限发酵。
在那个乱世,手握重兵的武将劫夺帝位已司空见惯。
尽管平日里张永德也算忠心耿耿,但柴荣还是做出了一个决定:免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削去兵权。
那让谁接替张永德呢?
柴荣想到了既忠心,又实干的赵匡胤,让他做了殿前都点检。
之后没多久,柴荣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现在的赵匡胤手中掌握兵马大权,跟当年的郭威也不遑多让。距离称帝,他只剩一步之遥。
由于即位的柴宗训年仅七岁,后周朝廷便由符太后垂帘听政,另由宰相范质等人主持朝政。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京城开封正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之中。
一则紧急军情却从边境传来——北汉与契丹联手入侵了!
虽然《宋史》中记录了此事,但《辽史》却对此事只字未提。
不过赵匡胤是否谎报军情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后周朝廷如何应对。
符太后急召宰相范质等人商议。范质等人也没有核查入侵的消息是否属实,便让赵匡胤带着大军出发迎敌了。
也正是这次出兵,给了赵匡胤夺位的时机。
离开都城又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如鱼得水,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政变计划。
为了使自己夺位名正言顺,赵匡胤还让人制造了许多舆论。
其中,通晓天文占星的军校苗训的话最能煽动人心。
据《潞安府志》记载,这个苗训与赵匡胤很早就认识,二人私下关系非常好。
苗训在军中指着天上说:
“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看来有新皇当立啊。”
他还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
“这就是天命啊!”
苗训煞有介事的一番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将士们都认为赵匡胤正是新君。
这样一来,夺位之事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赵匡胤的亲信见时机成熟,便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帝。
这时的赵匡胤心中窃喜,却还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
“我有号令,尔能从乎?”
诸将皆表示“惟命”。
赵匡胤为了赢得人心,还表现出了“仁德”的一面,宣布:
“太后、主上,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
如此一来,赵匡胤将自己的毫不知情、被迫无奈、顺从人心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这样,原本还是禁军首领的赵匡胤,摇身一变,成了一国之君。
原本去防御外敌入侵的大军,也调转方向直奔后周京都开封而来。
守备都城的将领石守信等人都是赵匡胤早就安排好的“义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开封。
范质等人这才幡然醒悟,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
最终赵匡胤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
称帝后的赵匡胤也是言而有信,下旨厚待柴氏子孙,并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推杯换盏,收归大权
建立宋朝的赵匡胤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使宋朝国运永昌。
因为当时朝代更迭十分频繁,赵匡胤可不希望自己到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赵匡胤便向丞相赵普请教。
赵普表示现在的将领“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万一军伍作孽,彼亦不得自由耳。”
《五代论》中有言:“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赵普的一席话让赵匡胤恍然大悟。五代十国之所以更迭如此频繁,不正是军权不稳造成的吗?
于是,稳定军权成为了赵匡胤当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将领乖乖交出手里的军权呢?赵匡胤为此便自导自演了一出苦情大戏。
晚朝时,赵匡胤把石守信等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赵匡胤突然屏退侍从,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面带愁容说:
“我夺得皇帝的位子不容易啊,坐着这个位子也是难上加难,总是觉得还不如去做个节度使来的安心。”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赵匡胤继续说:
“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赵匡胤言外之意是说谁都觊觎皇帝之位,即使你们这些将军不想做皇帝,但你们的手下为了荣华富贵,有朝一日把黄袍也穿在你们身上时,到时候做不做皇帝恐怕就不好说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赵匡胤给他们指明一条生路。
赵匡胤缓缓说道:
“卿等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石守信等人见赵匡胤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只得俯首听命。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
赵匡胤推杯换盏之间,便解决了开国功勋拥兵自重的问题,没有动乱,没有流血,手段可谓高明。
▽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其实,演技的背后,终归是实力在支撑。
赵匡胤在成长中积蓄实力,时刻为了目标做着谋划。
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曾评价赵匡胤:
“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
每次改朝换代,遭殃的都是百姓。
然而,赵匡胤却能做到“百姓安居,市不易肆”。
他虽有欺负“孤儿寡母”之嫌,却不乏安定天下万民之功。
也许,这便是“宋祖”可以与“唐宗”并驾齐驱的原因吧。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