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2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00:00
12:48

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大家好,我是修远,今天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二章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作者将这一章分为了五个部分。一是群体往往冲动、易变和急躁;二是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而且群体成员比较轻信;第三是群体只能处理简单的情感并且会夸大这些情感;第四是群体会表现出偏狭、专横和保守;第五部分是讲群体所体现的道德。其中前四个部分阐述群体的感情特点,第五部分阐述群体的道德观。

好,接下来我们从第一个部分开始讲起。

我们从历来发生的事件中可以观察到群体的行为经常表现得冲动、善变和急躁。而独立的个人行为往往与群体的行为大相径庭。

原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通常会通过理性的思考对事物进行分析,并且在权衡利弊之后再采取行动。

而一个群体如果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就会立刻针对刺激表现出简单直接的反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会有理性的思考,只会有原始的冲动,因为群体缺乏思考的能力。

能够让一个群体产生这种原始冲动的根本原因是强烈的情绪,在这种强烈情绪的带动下,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

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有哪些强烈的情绪会引发这种原始的冲动,不过佛家已经告诉我们情绪可以分为七种,也叫七情。分别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既然是情绪,那么就会产生起伏波动,情绪是不能持久的,所以群体的行为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情绪是群体行为的基石。

以情绪为基石的群体会体现出一种冲动而且多变的性格特征,就像野蛮人一样。对于群体中的个人而言,群体具有庞大的人数优势,会让一个人升起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所以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根本无需思考,想到什么立即去做就行了。一旦个体的行为被群体所认可,他就立刻成为了群体暂时的领袖,不过这种做法就等同于在悬崖边散步,因为群体的感情是善变的,可能在下一刻他就会跌入深渊。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吧!

如果一个群体预期的愿望受到了阻碍,激动和愤怒才是一个群体的正常状态。

虽然群体总的来说是急躁和冲动的,但是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同成分的群体,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法军的一次小小的败仗,就激起了民众的怒火,由此导致了政府的垮台。而同一时期英国遭受了一次非常严重的挫败,却只在英国国内引起了轻微的情绪,甚至连大臣的官职都没有被解除。

 

第二群体是轻信的,所以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个体在群体之中会显得非常渺小,处于群体之中的个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当某个人创造或者获取了一个新的信息,就会立刻将这个新的信息传播出去,从而期望获得其他人的关注。最初的一个小小的信息会通过这种相互传染的方式,快速的进入到所有群体成员的大脑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会有来自其他成员的反馈来加强这一暗示,最终使得群体成员的思想状态走向一致,并且由于信念的不断加强,他们会立刻付之行动,行动方式取决于这个群体受到了什么样的刺激,个体在受到刺激以后会进行充分的逻辑思考,而群体不会,群体是用形象来思考的,所以群体只能接受简单的信息,而且因为人的大脑具备奇妙的想象力,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会被不断的扭曲,所以即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简单事情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我们有一个成语能很好的形容这种情况,叫做三人成虎。

知道了这些以后,我们就能很容易的判断出,歪曲事实是群体经常干的事,群体的证词是不可靠的。

例如拿破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形象就反复改变了数次。人们先前认为拿破仑是个充满了田园风情的慈善家,后来又认为他是个英雄,再后来则变成了一个残暴嗜血的暴君,如今这个神话又在发生改变,也许数千年之后的学者面对这些矛盾百出的记载时,还会质疑拿破仑是否真的存在。如此看来我们的历史究竟还有多少是可信的呢?

 

第三群体只能处理简单的情感并且会将这些情感进行夸大。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无论是好是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既简单又夸张。群体只能把感情提升到两个极端的境界,要么特别美好,要么特别糟糕。

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感情,只要表现出来,就会通过暗示和传染进行迅速的传播。在群体中传播感情的个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个体会表现出最极端的感情,来获取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这个时候群体的感情就会呈现出越发极端的态势,无论是哀伤还是愤怒,崇拜或者憎恨,这些情绪都会被放大到极致。

如果一个演说家希望通过演说来感动一个群体,那么他在演讲的时候就必须表现得信誓旦旦并且要夸大其辞,加上不断的重复灌输,才能使得群体有所动容。无论一个演说家私下的逻辑有多么的缜密,当他决定鼓动一个群体的时候靠的是动之以情而不是晓之以理。当这个群体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再加上因为人多势众所带来的力量感,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单独个体不可能出现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在暴动发生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打砸抢,但是实施这些行为的群体成员在个人独处之时,是不会产生这些行为的,甚至在生活中他可能是一个为人和善的老大哥。但是,一旦他成为了一个群体的一员时,这些独立的个人特质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群体的意志。

 

第四群体会表现出偏狭、专横和保守的特点

群体的感情是简单而极端的。由于群体缺乏思考能力,任何的观点、想法或者信念到了群体那里都会被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要么被认为是真理,要么被认为是谬论。

当个体遇到矛盾时,可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并且接受对疑点的讨论。而群体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群体不允许个体产生任何的质疑,在群体强大的力量下,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只能消失。在公众集会上,如果演说者与群体的意见只要稍稍有一丁点的不符合,就会立刻招来愤怒的叫骂声,如果现场没有维持秩序的执法者,与公众意见相左的人往往会被打死。

专横和偏狭是所有类型群体的共性,只要有人煽动,群体就会付诸实践。我们之前提到过,所有的情绪在群体中都会被放大到极致。人类的恐惧和愤怒的情绪,造成了群体一方面畏惧强权,对强权俯首帖耳,一方面又对软弱可欺的人表现出无法无天。但群体的这种多变性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讲,人类具有对未知的恐惧,当事物的改变使人产生了对未知的恐惧,群体就会奋起反击,使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上。除非新的事物能像熊熊烈火一样,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保守的传统焚烧殆尽,否则不可能得到群体的俯首称臣。

第五群体所体现出的道德可以比个人更高尚或者更低劣。

群体的道德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极其低劣的,例如:暴力、凶残、胆小如鼠等特点。一方面是高尚的,例如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忠心耿耿之类。群体会呈现出哪种道德品质,完全取决于群体所产生的信念。

群体道德低劣的一面,是源自于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野蛮的破坏性的本能。这种破坏性的本能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当个体体验到群体所带来的那种力量感,并且还不需要对行为负责的时候,这种野蛮破坏性的本能就会通通发泄出来。我们只需要看一看团体犯罪和集体暴动就能够一目了然。

而群体道德表现出的高尚的一面,例如极度忠诚、勇于献身等精神我们在独立的个体身上却很难看到。群体可以为了自己一知半解的信仰而英勇的面对死亡,可以为了自己都不太明白的信念而做出无私的奉献,这样的历史事例无穷无尽。1792年9月,巴黎群众冲入监狱,虐待并杀死了大量被囚禁的贵族和神父。而这些手染鲜血的罪犯,却自发的把搜刮到的战利品,包括钱包和钻石放到了会议桌上,而不是中饱私囊据为己有。

群体对于个体所产生的道德净化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甚至在不那么夸张的情况下也能见到。例如即使是道德水平低劣的个人,也会在集会中表现得一本正经。

群体虽然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有些时候也能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行为典范。

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修远,欢迎添加我的私人微信jh50031973,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