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社香解(二)香史

云社香解(二)香史

00:00
19:12


第二章、香史

一、香的起源

*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有“手执燃木”施行“柴祭”的记载。

* 《诗经》当中便有“采艾”的记载,屈原的《离骚》中也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描写。但中原地区受地理条件所限出产香材、香料很少,当时主要还是以艾、蒿、兰、蕙等草本香材为主。

二、秦汉

* 博山炉,出现于西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香具。材质多为青铜和陶瓷。炉体呈豆形,有山形镂空盖,盖高而尖,其间或雕飞禽走兽,因其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三、魏晋南北朝

* 曹操曾向诸葛亮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南朝范晔还写出了这方面的专著《和香方》与《杂香膏方》。

梁武帝萧衍崇尚佛法,据《香乘》记载:“梁武祭天,始用沈香,古未有也。”

但从清文献学家严可均所著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和香方·自序》中,仍可找到内容梗概。自序云:“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陵藿虚燥,詹唐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国外,无取于中土。

四、隋唐

* 据唐代苏鹗编撰的《杜阳杂编》记载:“隋炀帝每至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 …每一山焚沉香数车… …香闻数十里。一夜之中用沉香二百余乘… …。” 另据《朝野佥载》 所记:“唐宗楚客造一宅… …沈香和红粉以泥壁(用沉香与红粉粉刷墙壁),开门则香气蓬勃。”

* 唐时,皇帝及高僧会设立其专门的“香火院”,如武则天的香火院为永清院。也出现了当时的御用礼佛香方“净庄严香”和“旃檀贡香”。

五、宋代

*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

* 唐代李商隐的《烧香曲》诗中曾写道:“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但形成现今我们知道的隔火熏香,却应是在宋代这一时期出现,宋朝杨庭显曾赞:“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匀… …但今有香不见烟。”

六、明清

* 洪武年间甚至明令“禁民间用番香”,

* 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 《香乘》,明朝周嘉胄所著,集前朝香谱之大成,全书二十八卷,合九万余字。内记香名、香品、香类、香事等诸门类。凡香之名品、故实及赏鉴修合诸法,莫不详考备载。为“谈香事者必以是书称首焉”。

七、结语

华夏文明,泱泱千载,香之一脉,历久弥醇。在灿若星晨的中华文化之中,香虽然只是其很小的一个分支,却涵盖了宗教、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诸多领域,可谓“物微而位尊”。 纵观历史脉络,中国的香文化可朔源于上古时期,据资料始见于商周,在先秦已现雏形,于秦汉广开香路,在南北朝时随佛教而兴起,至唐代得以普及,鼎盛于宋,而明清时期虽有收敛却更趋完善。在我国,香文化从无到有并非朝夕之功,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发展顺应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它的精髓富含着华夏文明的底蕴,它凝结了华夏人民在生活中所产生的经验与智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道德、礼法、自我修养的精神,它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所独有的气质与神韵。相信它在今后仍会散发出无穷魅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4756gyfn

    沈,两个读音一是chen,二是shen。沈的造字就是把牲畜沉入河里祭祀以祁丰年,民国以后才把沈字俗写为沉。读shen的时候是指小的水流,沈,小汁也,还有个繁简字的问题,能把瀋沈沉分清楚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的,就说这些吧

    凭手问香 回复 @1394756gyfn: 多谢指教。

  • 听友244608934

    讲得真好!

    凭手问香 回复 @听友244608934: 过奖,大家喜欢就好。

  • 听友257145033

    老师,做培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