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继周先生《礼之用 和为贵》

20200705 继周先生《礼之用 和为贵》

00:00
08:55
礼之用,和为贵各位同道,今天我为大家分析一下“礼之用,和为贵”。这应该是儒家经典中,接受度最高的一句话了。它出自《论语·学而篇》,类似的说法也见于《礼记·儒行》。《儒行》说:“礼之以和为贵。”虽然文字略有出入,但是意思大体相同。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礼之用,和为贵”呢?一般是把“和”理解成“和谐”。历史上有个小故事,能够比较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隋朝薛道衡,他习惯“以醴和麦粥食之”,吃麦仁粥时,掺入醴酒。他风趣地对卢思道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卢思道应声回答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八)此事虽然诙谐,却蕴含深意。醴酒与麦粥是不同的事物,才能用“和”字。我们把“和”理解成“和谐”,便意谓礼在处理不同事物之间关系时,让各事物保持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也就是“和而不同”,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目前的诸多争端、冲突,就是因为做不到“不同而和”。可以说,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大行其道的种种思想(比如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女性主义),都是以强化“不同”为目的,而忽略了“和”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而使人类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状态。我要强调的,还不是这一点。朱子对“和”的注释,比较独特,他说,“和者,从容不迫之意”(《论语集注》)。我之前读《论语集注》对此说法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直到体证到容礼的心法后,才觉得它意味深切。以“和谐”解释“和”,“和”在事物之间。以“从容不迫”解释“和”,“和”在礼自身。礼,是合乎天道的,人世生活的标准样式。既然合乎天道,它就是出于自然的,有一种自然的节奏、韵律蕴含在其中。我们行礼,只有扣合了那自然的节奏、韵律,才是完美的状态。这自然的节奏,一定不是匆遽的。学习容礼,这一点非常重要。容礼的制作,本是因循人体的结构的。人体的结构是什么?九窍十二节。九窍,是指感官系统。十二节,是指人体的骨骼结构。所以,容礼也就会对“九窍十二节”产生涵养的作用。容礼能够“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礼记·礼运》),就是让我们的耳目等感官、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外物的刺激,得到很好的涵养。容礼还能够“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朿”(《礼记·礼运》)。没有学习过容礼,身体处于自然状态,肌肉、筋骨只能适用于本能的活动,无法适用于礼仪(文化)的活动。我们借用庄子的概念来描述它,那样的身体是“散”的,是“支离”(《人间世》)的。只有经过容礼的练习,肌肉、筋骨得到重塑,才能适用于礼仪(文化)活动。那时候,自然的身体便转化为文化的身体。经过这样的转化,我们再去做那些容礼的动作,才能是自然的,合乎其韵律的。大家不妨体验一下,不管你现在在做什么,只要用心关照当下的行为,你就会体验到一种“轻安”的状态。轻安是佛家的说法,轻是轻松,安是安适,有一种淡淡的喜悦。随着关照的持续,你的行为慢慢变得“详序”起来,也就是详审而有次序。详审,是指每个动作都很审慎、周详,都是饱满的。次序,是指动作与动作之间,不粘不滞,不凌不躐,历历分明。详审而有次序,也就是从容不迫。佛家常说,“威仪庠(通详)序”。《金刚经》开篇,就是对释迦乞食时威仪详序的比较省简的介绍。详细的乞食威仪记录在律藏中。《诗经·北风》:“其虚其邪(读如徐),既亟只且。”“虚徐”,是威仪容止的理想状态。“亟”(急),就比较糟糕了。“虚徐”,也就是从容不迫。“庠序不失仪”(曹植《灵芝篇》),应当是我们学习容礼的最高目标。以上是我对朱子注释的进一步阐发。如果没有容礼的笃实践履与体证,根本无法深切地理解它,也不会把经典中的这些说法贯通起来。所以,我常说,解经既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养。有些经典文句,你修养没有达到,文字上的功夫再精深,也领悟不了。而修养又是以信守奉行为前提的,所以,如果不信奉经典,关键问题便透不过,学问再精再博,也不过是门外一条好汉而已。希望大家对经典都能深信不疑,受持它、奉行它,并从其中获得印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