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第二期 篇一)

《月亮与六便士》(第二期 篇一)

00:00
07:53

内容简介

 

《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1919年,是英国作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小说以一名作家的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名叫斯特里克兰德的证券交易人的故事:斯特里克兰德的家庭看上去美满幸福,但他总是显得缺乏活力,对生活缺乏必要的兴趣。不久,斯特里克兰德离开了家庭,去了巴黎,决心寻找自己的“艺术”。主人公找到斯特里克兰德,但他决心挣扎出这种生活,寻找自己的活法。五年后,主人公在巴黎再次见到了斯特里克兰德,他过得穷困潦倒,但是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梦想中,从未觉得后悔。后来,斯特里克兰德索性抛弃文明的生活,开始了在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的原始生活,“我”与斯特里克兰德偶然相逢,也了解他这些年来的蹉跎经历:斯特里克兰德娶了一名土著姑娘,并且生了三个孩子,度过了三年短暂的幸福时光,后来孩子们死了,他也得了麻风病。最后在失明的时候在墙上完成了一幅最后著作。土著妻子埋葬了他,并且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作予以销毁,尽管主人公惋惜不已。而“我”也在他对绘画的不懈追求中理解了他的梦想。

 

读后感

 

因为疫情的影响在家窝了好长时间,也因祸得福,少了许多干扰和繁杂的思绪,拥有了更多安静读书的时间。便给自己拟定了读书的清单,陆陆续续看了好几本书,坚持到现在,隔三岔五读一点书,也尝试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给自己的读的每一本好书,画一个圆满句号。

《月亮与六便士》应该是那段时间最能打动我的书了,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发现书的内容不足以激起我内心的澎湃,尤其是在最近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远不比推理悬疑小说更能让我转移饱受煎熬的注意力,一度产生弃读的想法。可还是秉承着拜读好书的思想坚持读完了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天才的特立独行和异想天开,也不是简单阐述代表理想的“月亮”和代表“现实”的六便士的关系,应该是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存在,但整本书看罢,起初并没有得到一种明确的主题,只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模糊的认同和感悟,说不清也道不明。

斯特里克兰德的性格里有很多常人所鄙夷的的东西: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甚至说在普遍的道德认知范围内,他是一个缺乏人性光辉的无耻之徒。但在绘画创作的个人修行中,他从来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者应该说是,他从来没考虑过是否需要在意别人的看法,他离开自己舒适安逸的家庭后,一直在感受和表达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不是单纯的理想,理想可以让人万死不辞,但决不会把自己的灵魂丢到地狱里交由魔鬼折磨;也不是本性激发的欲望,强烈的欲望确实可以让人有着近乎痴狂的力量,也让人萌生不择手段的想法,但欲望的奴隶绝对创造不了这么伟大的艺术。那这到底是什么?我想可能是一种追求本真和本我的力量。

很多时候,对于我们渴望的一件事物,是否执着追求,其选择和决定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上,但我们作为一个已经与社会和集体交织在一起的共生体,往往会选择向集体的意识妥协,正是因为选择妥协,我们不得不压抑那种敢于踽踽独行、追求自我的力量,其实不去选择追求,或者说坚守着错误的选择煎熬一生,才是真正的痛苦。

那么,到底是天上的月亮,还是地上的六便士,哪个会更吸引人呢?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我看来,许多人的心中都怀着一个拥抱月亮的梦,却安之若素的去收集地上的六便士,像极了抱有美好幻想的的拾荒者——我们这些拾荒者有追求和幻想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希望能拥抱自己心目中的月亮,而完美达成所愿之人罕有。

书评

这本书不同于很多小说作品,虽然是传记题材小说,但处处透露出一股哲学气息,处处可见佳句,关于人们的感情,关于人生的经历,关于幸福的定义,关于人性的分析,在关乎奋斗和进取的精神中能汲取到的动力,在知晓痛苦和折磨后的煎熬中所能感受的美好品质,相信在结合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再细细咀嚼后,能体会更多的美感,领悟更多的哲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