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九歌·曹娥》——南宋端午水祭古歌之二(中)

《越九歌·曹娥》——南宋端午水祭古歌之二(中)

00:00
08:00

       一曲古歌,一段往事,一曲古歌,一位神明。带你了解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所作,我国现存最早歌曲之一的《越九歌》。

       书接上回,我们接着讲《曹娥碑》引发的两个故事。先读一下《后汉书·烈女传》的记载:“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督酒。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试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暇,遂毁其草。”这是说东汉元嘉元年的时候,也就是曹娥死后八年的公元151年,上虞的县长叫度尚——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市长,想要纪念曹娥,于是迁移了曹娥墓,并准备竖立曹娥碑。已经预先请当时的名流魏郎写好了碑文,在酒宴上故意问碑文写好了没有,魏朗照例客套推脱了一下,说惭愧才学有限还没完稿呢。为了助兴,度尚就请自己的学生邯郸淳试写一下,原本没打算当真的,没想到这个叫邯郸淳的家伙是个文学天才,一气呵成、改也不用改,比魏朗预先搜肠刮肚写的还好。魏朗看了自叹不如,作为老前辈也很有风度,成人之美,把自己写好的稿子销毁了。

       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曹娥碑》碑文,就是当年邯郸淳写的,顺便说一下,这位邯郸淳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笑话集《笑林》的作者。他的《曹娥碑》写得有多好呢?我们继续读:“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又云:三百年后碑冢当堕江中……”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史学家,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听说了曹娥碑,专程到绍兴求访。到达的时候已经日暮,看不太清,于是用手摸着读,读完题了八个字在碑的背面,并预言说,三百年后曹娥的墓与碑会沉入江中。传说这个预言应验了,人们相信是曹娥显灵。

       因为蔡邕题在碑后的这八个字,又引发了一个新的故事。哪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是中国最早的字谜,按繁体字来解读,每两个字映射一个字,八个字的迷面对应四个字的谜底。后世按这种思路设计的字谜叫做“碑阴格”或“曹娥格”。谜底是哪四个字呢?“绝妙好辞”,这是在赞美曹娥碑写得好。有两个大家都知道的人猜过这个迷,我们来读《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大致翻译一下:曹操曾经和杨修一起从曹娥碑下路过,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嘛意思吗?”杨修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曹操说:“你小子闭嘴先,让我独立思考。”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啊,我想出来了,我们一起写答案,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杨修就写:“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苦的器皿,受辛合成一个‘辞’(辤)字:答案是‘绝妙好辞’。”曹操一脸懵逼地说:“宾狗,俺也是这么想滴。妈鸭,太伤人了,你比我聪明三十里路啊。”中学课本里有《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是从《三国演义》里节选的。里面讲曹操因为嫉妒杨修的才能找借口杀了他,这当然是小说家之言,杨修是曹操老对头袁术的外甥,杀杨修有政治上的考虑。《三国演义》里没有引用关于曹娥碑的故事,不过讲的三个杨修碾压曹操智商的段子都是关于字谜和隐喻的,应该是受了《世说新语》曹娥碑故事的启发。

       就讲到这里。以上都是背景故事,下回正式讲解《越九歌·曹娥》的歌辞,并欣赏这首八百年前的端午水祭古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