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千秋岁 次韵少游(乘桴且恁浮于海)

苏轼 千秋岁 次韵少游(乘桴且恁浮于海)

00:00
04:00

人生中需要面对许多选择,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在放弃与获得之间来回徘徊。为了得到什么,决定放弃什么。这一对矛盾体有时会存在于理想和现实,当坚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冲突时,想要在现实中获得改变,却又不愿使理想退让,便会处于尴尬境地,这里作出的抉择不分对错,无论理想还是现实,最终都是生活,不过每次选择和生活一样,都只有一次机会。


千年前的苏轼,也曾渴望在现实中实现抱负,不过他终究选择坚守,从词中感受,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符三年四月,苏轼见到了少游所作的《千秋岁》,深有所感,便和词一首。


他想到自身处境,人还未老,却已经被贬谪,退居到了天外孤岛,一颗丹心随着飞溅的泪珠而破碎,腰间玉佩泠泠作响,金色的腰带色彩浓艳。天边的夕阳斜照着万里之外的都城。


路途遥远,谁说还能见到汴京城。他自觉罪孽深重,但皇帝能给予宽恕。君命很重,不可违背。苏轼自身节操依然保持着。他期望能获得赦免的新恩,但转念一想,自己还是很难随波逐流,旧时习气早已根深蒂固。罢了,还是乘舟漂浮在海上,如此度过余生。


千秋岁  次韵少游

  苏轼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


苏轼的这首《千秋岁》是有感而发,作的和词。这时他已六十三岁,被贬谪在海南岛。当时的海南是天外之地,等同于流放,这是朝廷决定,并非自己意愿,他心中仍有理想抱负,夕阳下远眺都城方向,看不到归路,金辉洒在脸上,却清晰的映照出皱纹的沟壑。这时他心中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一瞬间,苏轼强烈期望获得赦免,但念及心中的理想,他无论如何不愿做出改变,不如效仿孔子,就怀揣理想漂浮于海上。


书说记忆,宁静修心。

感谢大家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眉坞老农的万卷楼

    特别棒,听了还想听!喜马拉雅每天都有更新的好音频,都很有用,干货满满,大大的赞!

  • 听友212349782

    讲述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