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丨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第18讲丨牧业部落的北迁与匈奴的南下劫掠

00:00
15:19

本节概述 


        牧业民族并非一开始就聚焦于蒙古高原,先秦时黄河流域还有不少牧业部落,以后随着农业民族的大量迁入和人口繁衍,牧业民族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只能北迁。当时牧业民族的生产能力不如农业民族,一遇天灾人祸,往往只能迁徙。比起前途未卜的西迁或东迁来,南迁最方便。但当战国、秦筑起了长城,只能通过武力,或利用中原王朝动乱时才有可能。在财富与利益的诱惑下,他们将南下劫掠当作生存手段。汉宣帝接受匈奴的投降,仍让他们在长城以北的原地生活,通过救济保证其生存,汉匈间出现了几十年的和平。


本节内容 

        有两句唐诗大家一定很熟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秦汉以后,阴山山脉经常是农业民族、华夏汉族,跟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一道重要的界限。所以诗人希望像李广这样的飞将军一直能够守住这条边界,那么这样胡马就不能够“度阴山”了,但事实是胡马经常“度阴山”,那胡马为什么要“度阴山”?

        从中国有可靠历史记载开始,中原的农业民族和北方的牧业民族之间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不同的只是激烈程度和冲突的范围而已,其实冲突的界限远远不止阴山山脉,往往从辽东一直到陇西到河西走廊,都不断出现这样一种冲突。飞将军虽然也有,但是未必守得住。以往人们往往把冲突的出现,归咎于牧业民族的野蛮落后、侵略好战,或者认为是农业民族软弱无能,这种看法是相当片面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面,牧业民族只能“逐水草而居”,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黄河流域曾经是东亚大陆最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地区,牧业民族也曾经与农业民族一样生活在这个地区,但随着农业民族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提高,牧业民族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到战国后期已经被挤出了黄河中下游,迁到了秦国、赵国、燕国三国的长城以北。

        在正常情况下,牧业民族迁移的范围并不大,所谓“逐水草而居”,主要是季节性的或者周期性的,但是在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条件下,他们的迁移的范围不得不扩大。一般来说,要获得足够的生存条件或者有了充分的安全感以后,他们的迁移才会告一段落。

图:游牧民族迁移

        秦始皇筑起万里长城以后,匈奴的生存空间,被限制在阴山山脉以北的蒙古高原,但是由于气候寒冷,匈奴人不可能扩展到贝加尔湖以北去。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开始,气候逐渐变冷,严寒、干旱、大雪、蝗灾,成为蒙古高原上的主要灾害。东西向的迁移往往同样难以躲避由北而来的灾害,还会遇到其他游牧民族抵制,向南迁移就成为他们最合理的选择。

        如果他们的迁移受到限制,殊死的搏斗就不可避免。牧业民族的生产技能,为放牧和狩猎需要而锻炼出来的骑马和射箭,非常容易转化为军事需要,在与农业民族的战争中拥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富有攻击性和机动性,这使他们稳操胜券。

        在占有农业民族土地的同时,牧业民族往往也夺得了粮食、纺织品、生产工具,还有其他物资,妇女和劳动力。这些战利品不仅使他们顺利地度过了灾害,而且使他们轻而易举地提高了生活水平,甚至有了积蓄。这使他们意识到用武力从南方农业区掠夺物资和人口是趋避灾害、获得财富最容易的手段。而与其他游牧民族争夺,付出代价很大,收获却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南方农业区缺乏有力的防卫,牧业民族就会经常性地进行袭击性的掠夺。每当秋高马肥,牧业民族的战斗力最强,又最需要准备过冬的粮食物资,那么这类掠夺也最频繁。

        无论是正常的交换还是掠夺所得,一旦牧业民族开始消费粮食、食品、纺织品,使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更适宜的生活用具,就会产生更大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依赖性。原始的牧业民族可以完全依靠畜产品为生,但在用了粮食、穿上纺织品、使用了铁制工具和武器以后,就再也没有办法抗拒。

        比如说茶叶,原来都是南方农业地区生产的,但传到北方牧业民族中间以后,很快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牧区不能够生产这些物质,至少不能全部的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匈奴人学了南方汉族以后也种一些粮食,但这个都很有限的,所以他们将这些物资的供应视为生命线。

        中原王朝的供应,在边境开始的互市和关市对他们来说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那中原统治者不了解牧业民族需要,或者故意将这些物资的供应作为对付他们的手段,往往就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导致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尽管的确存在着先进和落后,但从本质上说,各民族的文化是以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或是基础相适应的,并没有优劣之分。

        但处在东亚大陆中心,地理条件相对优越的农业民族、华夏各族,也就以后的汉族,很少有人认识这一点,发达的农业文明使他们很早就形成一种民族的优越感。在春秋时候集中表现为儒家的“夷夏之辨”,中原的农业民族、华夏各族是“夏”,周边的牧业民族和非华夏族就是“夷”。“夏”是中心,是文明先进, “夷”是附庸,是野蛮落后,夏和夷的界限是绝不能混淆的。

        正因为如此,汉朝从皇帝到臣民都很难理解和同情匈奴人,汉朝和匈奴也不容易建立起正常的睦邻关系。

图: 西汉与匈奴战争

        在汉、匈的战争中间,汉朝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匈奴人生存条件比汉民低,汉民没有办法适应牧区的生活,而匈奴人却完全可以生活在农区,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的农区,牧区大多数地方没有办法发展农业,而农区一般很容易变成牧地。所以匈奴人南下以后,可以将农牧界线南移,可以在原来汉人的地方放牧,但是汉人北上以后却不能将农业区向北扩大。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阴山山脉以及农业区的北界是界限。

        在秦汉之际两汉之际,匈奴人都曾经占有过阴山以南的土地,他们照样可以在那里放牧和生活。汉朝的军队尽管曾经一次次深入蒙古高原,甚至已经将匈奴人驱逐到蒙古高原以外,自己却没有办法在那里长久留驻,更不能将这些地方变为自己的疆域,设置郡县等行政区。因为军队或者移民都没有办法就地生产自己需要的粮食,他们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全部要从遥远的后方运来。

        在匈奴人和他们的牲口全部转移以后,汉人既没有统治的对象,也没有战后掠夺的目标,即使是给匈奴重创的战争,实际上损失往往是汉朝一方面更大。所以在汉匈的冲突中间,汉朝往往只能起守势,匈奴却往往采用攻势。匈奴每次入侵都给汉朝造成很大的损失,而汉朝的反击倒经常是得不偿失,因为在匈奴远离的时候,汉军出兵再远,也不会有任何战果,却要赔上大量的粮食、物资和人员的损失。

        比如汉武帝打了几个大胜仗,甚至深入蒙古高原,那么国内听到的倒是反对的话,当时一些官员就提出:“我们自己有很多田地,因为农民都当兵出征了,都荒芜了,没有人种,需要那些干旱寒冷的土地(吗),又不能种庄稼的,要拿来干什么呢?” 

        所以在汉朝的军事实力不如匈奴的情况下,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而现实的政策,能够较小的代价换来和平,避免更大的损失。特别在匈奴相对弱势的时候,执行适当的政策,正是保证双方能够和平相处的重要的机会。

        我们当然应该肯定汉武帝反击匈奴人入侵的贡献,这个努力巩固了西汉的疆域,也为以后的和平局面奠定了基础,但还应该看到真正给边境带来持久和平安宁的是汉宣帝的正确的方针。当匈奴分裂,呼韩邪单于兵败投降的时候,汉宣帝不仅没有趁机消灭匈奴政权,而且给了基本平等的政治待遇和充分的物资供应,使他们能够享受体面的和平。比如说单于朝见汉宣帝的时候,汉宣帝给他的地位,在诸侯之上,仅次于皇帝,不把他当自己的臣下,那就当他朋友,当他宾客,还派军队护送他回去,供应他很多粮食和物资。等到认为他已经有自立能力了,又把他送回到蒙古高原。

图:汉宣帝

        汉元帝继承了汉宣帝的政策,当时派出使者,一些没有经过授权跟匈奴定了平等的盟约,支持呼韩邪返回匈奴故地复国。当时有些大臣认为去的使者没有经过授权,要处分,而且认为不该跟匈奴订立平等的盟约,要求回去重新举行祭天的仪式,取消这个盟约。但是汉元帝承认了这个未经授权的盟约,对使者只是做了很轻的处罚。

        正因为这样,汉匈之间出现了六十年的安定,边境一带保持了和平,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间,与北方的匈奴能够保持长达六十年的安定局面,是空前绝后的,所以到底怎么样才能使“胡马不度阴山”,很明显仅仅靠有飞将军是不够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第一劍客

    还是华夏文化伟大!讲究天人合一,虽然学习暂时不能将其击败,但是我们一旦适应了,就是敌方失败的开始!

    白_tdc 回复 @第一劍客: 拿同样的故事去讲讲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是一模一样的,中国的文化并没有什么特别

  • 看云读书

    感恩老师的讲授,第一次知道汉宣帝,汉元帝用和平斡旋的外交政策,缔结的长达60年的和平!太了不起了,这需要高一个维度的智慧,也需要高一个维度的博大胸襟,和深切的仁爱之心。一听再听!

    漫漫丝路 回复 @看云读书: 学校的历史书有的不会记载

  • 听友38678639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13761319bqo

    谢谢。

  • 林林月_gh

    文学要借用其他学科的内容

  • 高藏虎

    匈奴的文化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代表这种文化就先进。先进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有良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看,谁的文化更有生命力?谁的文化更能保证后代子孙生活越来越好?

  • 听友296684928

    苟且偷安,不值得提倡

  • lisa_46y

    解说的比较靠谱

  • 小新_bz9

    所以还是南宋搞得好,发现边境贸易,与游牧民族和平共处

  • 看云读书

    非常认同,非常感动,于老师的见解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文明谈不上谁更先进一些,因为不同的文明都是在当地特殊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首先第一条这种文明一蹲这种环境,并且能够和这种环境长期共存。比如我们自以为先进的农业文明,如果强行移植到草原地区,将把那里沙漠化,带来祸及众生的生态的灾难,我们还能说自己更先进吗? 脱离具体的环境来比较文明的先进与落后,不仅是片面的,也是无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