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神话故事 36.关于龙的传说

《山海经》神话故事 36.关于龙的传说

00:00
10:25
烛龙,应龙,蛟龙,夔龙,原来《山海经》中收录了这么多种龙
烛龙,长千里,居住在章尾山。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烛九阴,传说此龙乃是钟山之神。传说烛九阴人身蛇面,法力无边,他睁开眼就是白昼,他闭上眼就是黑夜,能呼风唤雨。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阴不眠不休,不吃食物,口中衔烛,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古人认为烛阴的吹气会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的吐气。
烛龙所居住的西北方的钟山,是众鸟褪换羽毛的地方,所以那个地方又叫委羽之山。那里是大地的边缘,终年日光照耀不到,因此既阴暗又寒冷,幸亏有烛龙口衔火精为之照明。
这个居于西北的烛龙,就是秋冬之交的龙星,秋冬之交,龙星已经运行到了西北方。

鸣蛇,在《山海经》鲜水这条河流中生活着一种名叫鸣蛇的生物,它的形状和蛇相似,但长着四只翅膀,发出的声音与敲磬时发出的声音相似,它出现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发生旱灾。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兆。有推测说是可能为快要化龙得道的蛟蛇,但也有另外的说法:鸣蛇不属于蛟、龙、腾蛇之流,发现它与玛雅人传说中的羽蛇神十分相似。羽蛇神,是玛雅人心目中神圣的保护神,它主宰播种和丰收,也代表着死亡和重生,它的形象一般被描述为一条长满羽毛的蛇形象,而关于羽蛇神的神话传说版本有数百种,而羽蛇神最早发现于奥尔梅克文明。

应龙,背上生有双翼,传说曾经辅助轩辕黄帝斩杀蚩尤,并且帮助大禹治水,用自己的尾巴画地成江河使得水流入大海。是一种瑞兽,能给大旱之地带来大雨。关于应龙的记载要多一些:
以黄帝为首的黄河流域部落与以蚩尤为首的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使用各种神奇的动物来帮忙。黄帝这边的应龙擅长“蓄水”,蚩尤那方也有擅长呼风唤雨之灵物,本领较应龙更胜一筹,大雨飘向黄帝这边。
黄帝处于弱势,就请天女“魃”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蚩尤部落。应龙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由于战争消耗能量过大,再也无力振翅飞回天庭,就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
闲居南方,应龙整日无所事事。物华变幻,斗转星移,一转眼就到了大禹时代,洪水滔天,生灵涂炭。大禹肩负起拯救苍生的重任,应龙前来帮忙,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再后来,应龙则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黄龙在皇家御用龙纹器皿中出现,但其最大特征的羽翼已经于宗周中叶起逐渐演化为云纹。
应龙分有两种,一为毛犊与羽嘉所生,生凤凰、麒麟,天地间独一无二,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为云雨雷霆、沟渎河川之神,亦是天龙之神,后为天神太一之妃,号曰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二则是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所化,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为应龙,是中国龙进化的最终阶段。

夔龙,作为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传说中海上的一种神龙,形状如同牛一般,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相柳,冬天的龙。
相柳,又叫相繇,据说是共工之臣。相柳人首蛇身,长着九个脑袋。此龙样貌丑怪,性情亦凶悍,它所经过和盘踞的地方,立刻就成为腥臭下湿的沼泽,那个地方无论种什么庄稼都不会生长。相柳最后被大禹所杀,因为其巢穴不能种植五谷,只好将其地垫高,筑成祭祀众位天帝的神坛。
相柳实为冬天的龙星,因为冬天的龙星隐入北方的地下,所以说相柳潜于沼泽。由于在初冬龙星刚刚隐没的时候,其最后一个星宿即尾宿尚泠泠地悬挂在西北方的天际,而且尾宿由九颗星组成,所以说相柳九首。

蛟龙,蛟龙即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拥有龙族血脉的水兽(包括鱼蛇等水族)在朝龙进化时的其中一个物种,只要再渡过难劫就可以化为真龙,都有强大的力量。
蛟龙别名黄龙,传说是鲧死后的肉体孕育所化,三岁的时候破体而出,化为蛟龙。
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鲧死,三岁入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133556

    发布会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