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的诞生:不靠教授靠自己

美国音乐的诞生:不靠教授靠自己

00:00
13:29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聊的是美国音乐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美国音乐我们怎么去定义它。 


我们上一讲其实有聊到过,美国人为了自己创造自己的音乐,把一个捷克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德沃夏克请来当老师,他就给美国作曲家指了一条明路。


德沃夏克到了美国之后,觉得美国那些少数裔的音乐就很有意思,比如印第安人、黑人、爱尔兰裔这些的音乐,于是他就觉得美国人应该以这些素材做来创作。


美国还有一批人,是没有按照德沃夏克的这条路,就是说我纯粹走民歌路线,那美国音乐或者美国的声音具体是什么样的?


其实我们都蛮熟的,因为大家会去看格莱美,会去看百老汇、好莱坞,看西部片,这些音乐的源头又是在哪里呢?我们先来听一首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的《小伙子比利》里的最后一段,名字叫做《开阔的平原》。【示例】


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像美国西部片里的那种荒野场面的感觉?总结一下,就是有一种特别广袤而干燥的感受。这个就是艾伦科普兰发明的美国的声音。


我们之前讲西贝柳斯发明了所谓芬兰的声音,艾尔加发明了英国的声音,然后他们都各自成为了他们国家的代表人物。科普兰之于美国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他发明了一听就觉得这个是美国,所以他后来也被大家称之为美国的音乐之父。 


科普兰这个人很有意思,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科普兰的祖上其实是立陶宛的犹太人,也是个移民后裔。他自己主要生活在纽约,但是他的音乐却很有乡野特色。


我们刚听到那一段《小伙子比利》,其实是一部芭蕾,讲的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西部牛仔逃犯的故事,里边也有枪战的情节,是很典型的西部片的场景。


当然光是写这种民俗风情的音乐,是没有办法让科普兰成为美国音乐的象征的。科普兰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他这种美国乡村的声音提炼出了一部真正能够代表美国形象,或者说代言美国精神的东西。


那个时候,是1942年,二战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在1941年之后,也因为珍珠港卷入了战争。那时候是需要全民动员一起去对抗这些法西斯的。辛辛那提的交响乐团的指挥家,就想每一场音乐会都用一首鼓舞士气的号角来开场。那就请科普兰跟其他作曲家写了18首,结果科普兰的这一首就一炮打响,到今天仍然扎根在所谓美国精神的最深处。 


这一首作品的标题也非常具备美国精神,叫做《为普通人吹奏》。我们来听一下。【示例】


当然了美国幅员辽阔,其实从东部到西部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音乐也是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就像西部片的美国是一个部分的美国,城市里面的黑帮片,我们如果用电影的举例子,也不是一个类型,伍迪艾伦那一些,比如说以纽约为背景的都市的,又是一个不一样的类型。


美国音乐里边大致能找到这些不同的类型,如果硬要做一个大而化之的简单粗暴的分类的话,我们可以说科普兰是从美国乡野提炼出了这种土地的属于美国精神的东西,美国是他的集大成者。一种城市音乐风格,我们来听一下。【示例】


我们刚刚听到的就是格什温《蓝色狂想曲》里的片段,听到的是非常有活力很轻松很俏皮的音乐,除了这些气质之外,有什么让他听上去特别美国呢?那就是爵士元素。


爵士就不得不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点了,那是一个各种音乐都不分家的年代,包括爵士、古典、黑人灵歌、舞曲、音乐剧,甚至滑稽剧,大家都混在一起,互相影响。


我们之前讲过法国作曲家拉维尔讲到爵士乐对他的影响,那就本土的美国作曲家而言的话,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他是做一个古典音乐的,他不可能不受爵士的影响,因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音乐商品化大爆发的年代,所以行家就开始在各种跨界里边相互吸收了。


格什温作为作曲家最牛的地方,其实是能够让古典跟爵士完美融合,无缝衔接。他和科普兰一样,祖上是俄罗斯的犹太人,也是移民。他没有正经学过音乐,十五六岁就出道了,一开始就是写各种各样的流行歌,然后包括在酒吧给人打下手。


然后后来才华挡不住了以后,很快就成为了音乐史上最赚钱的作曲家之一,不管是流行歌,不管是古典的歌剧,还是他的交响乐,他都非常红,而且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高产到令人窒息,就是他随时随地都可以写出东西来,而且都很好听,这是他天才的地方。


红了以后,格什温自己其实还是在音乐上很严谨的。虽然他的学历并不高,这也成为了他的一个困惑,他就觉得我不是科班出身,我功底不好,我就想去找老师学。所以有一次去巴黎,他就去找拉威尔去学习,结果拉威尔拒绝了他。


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说拉威尔说你一年赚多少钱,格什温就报了一个数字,拉威尔一听说我应该跟你学,你赚的比我好。另外一个版本是说拉威尔很敬重格什温的才华,就是说:你已经是一流的格什温,我不希望你成为二流的拉威尔。” 


我个人很喜欢第一个版本,我觉得第二个版本还是有一点像说教,于是格什温又转投了纳迪亚布朗热。这个布朗热就是所谓音乐史上最成功的教师之一了,像科普兰也是她的学生,结果布朗热也拒绝了他,理由是害怕过多的理论的这种训练,损害了格什温的天赋。


后来格什温回到美国,又去洛杉矶去找勋伯格学。勋伯格跟他打了场网球,也拒绝了他,理由是一样的。格什温其实是一种,他自己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然站上了音乐这件事情的风口浪尖,就是很多他眼中的学院派的大神们实际上并没有比他好那么多,他最后也是处于一个懵的状态的。


最后呢,他还是要靠自己,留下了不少我们今天听上去仍然是非常厉害的。比如说像《蓝色狂想曲》,比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等。


我们来听一下他最受欢迎的一首歌,因为提到他高产,他最高产的就是还可以写无数的歌,这首歌叫《summer time》,大家都听过。我们来听一下,而且这首,很好玩的是它最早是格什温的歌剧,它是《波吉与贝丝》里边的一首咏叹调,是黑人社区里的一些爱恨情仇,很接地气。当然里面就有不同风格的黑人音乐,比如爵士、灵歌,我们来听听歌剧版的《summer time》。【示例】 


不过格什温很可惜,38岁的时候就因为脑瘤去世了,但是他真的为美国音乐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 


我们要总结一下科普兰,或者格什温,他们到底为美国音乐做了什么?我们提起意大利音乐,我们提起法国音乐,我们提起德国音乐,总是不自知的会想到他们的风土人情、气候,尤其是这些气候对人的影响,包括了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哲学,他们的文学,最后怎么影响到音乐的。它是经过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发展到我们看到的样子的。


你听德国,你就不可能避开所有的哲学家,单独去谈论德国的音乐,但美国它不是一个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沉淀,才能够抓的出的精神。


它是这样的,它首先是一个大平台,甚至包括德洛夏克,包括了格什温,包括了科普兰,还有后世许许多多伟大作曲家,这些人首先,大家都是拼盘的一份子,然后在这些拼盘的一份子里面,总有非常拔尖的人,他会去提炼他所浸润的这一个领域的音乐,然后他把它提炼出来以后,自然就成为了美国精神。它是一种很简单的拿来主义,当然这也跟它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


所以说什么是美国精神?它不是单一能够总结的,它既不是美国的单一的民歌,因为实际上民歌也是分很多,包括印第安人的民歌也是民歌,那也不是单一的某一种都市题材,而是这一种拼盘这种不断融合,本身就有冲突感,但最后又能够被提炼的这种过程,我认为它就是美国音乐。而不是说民歌是美国音乐,爵士乐是美国音乐,他们都没有办法去完整的代表美国音乐。


感谢收听,我是金承志。

 


歌单:

艾伦科普兰-《小伙子比利》

艾伦科普兰-《为普通人吹奏》

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summer time》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只道风好却不入画

    后期节目声音好小,可不可以处理个声音大的版本出来?

  • 散翎

    声音比之前小,加到最大也就是平时音量的四分之三

  • leleh

    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