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海伦西路

曲径通幽海伦西路

00:00
12:33

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药厂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5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
 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


 伞形柱


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廊桥


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牛道


牛道是1933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如今的1933老场坊依然保留了这一原先的建筑特色,游客拾步而上,依稀间仍可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风貌。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法式旋梯


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1933老场坊由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出资兴建,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由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设计者将建筑工艺与工业生产工艺完美结合,所有水泥皆从英国进口,坚固无比。营造者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将设计蓝图营造成宏伟而雄浑的建筑实体。正是这当时具有租界官方、国际、国内背景的三方,联手打造了惊世之作--上海工部局宰牲场。


1933老场坊临街相对的沙泾路29号占地约1亩半,建成于1935年,整个建筑为三层(局部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烟囱底座和整幢处理车间具有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上海虹口的历史文化寻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