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下剂

温下剂

00:00
16:16
第二节 温下剂
温下剂,具有温里散寒、通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冷痛喜按,手足不温,甚或肢体厥逆,苔白滑,脉沉紧。常用泻下药如大黄、芒硝、巴豆等与温里祛寒药如附子、细辛、干姜等为主。若寒积兼有脾胃阳气不足者,应适当配伍益气之品如人参、甘草等。代表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

大黄附子汤
大黄9,炮附子12,细辛3
水煎服。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分析:本方所治寒积里实证为里寒积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痛便秘、胁下偏痛;
积滞阻滞,气机不畅,故发热;
阳气不运化,则畏寒肢冷;
舌苔白腻、脉弦紧是寒实内结之象。
治疗宜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方解:附子温里助阳,散寒止痛,为君。
大黄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为臣。
虽然大黄性寒,但是与附子搭配,其寒性已去而走泄之特性存,“去性存用”。
附子,大黄并用,附子散寒助阳,大黄通积导滞,是温下剂常用配伍。
细辛,辛温宣通,既散经络寒气,又帮助附子温里散寒。三药合用,温里散寒,攻下寒积。
本方为寒凉泻下与辛热助阳并用,是温下剂最基本的配伍,也是温下剂基础方。治疗寒积里实证代表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辩证要点。
注意:方中附子用量应大于大黄,以达到温里散寒、泻结行滞的目的。

温脾汤
当归9,干姜9,附子6,人参6,芒硝6,大黄15,甘草6
水煎服,后下大黄。功用:温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肚脐周围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分析:阳虚冷结证为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脾阳不足,导致运化失常,冷积中阻,腑气不通,故便秘绞痛、肚脐周围绞痛;
阳气不足,四肢失于温煦,故手足不温;
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是阴寒里实之象。
治疗应当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方解:附子辛温大热,温脾阳以散寒凝;
大黄苦寒沉降,荡涤泻下以除积滞,二药搭配,温下以攻逐寒积,共为君。
芒硝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驱寒温阳,均为臣药。
脾阳虚弱,脾气不足,运化无力,故佐使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且二者与附子、干姜配伍,有阳虚先益气之意。
甘草还能够调和诸药,还兼使药之能。
当归为佐使,养血润燥,既润肠以助泻下,又使得泻下而不伤正。
特点:本方温补阳气与攻下寒积合方,寓补于攻,温下相成。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常用方。以便秘腹痛,得温则缓,倦怠少气,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辩证要点。

三物备急丸
大黄30,干姜30,巴豆30
用法:为丸剂,成人每服06--1.5克,用米汤或者温水送服。
功用:攻下寒积。
主治:寒实腹痛。突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分析:饮食不节,冷食积滞,郁结肠胃,或暴饮暴食以后,又复感寒邪,以至于气机不畅,甚者气机逆乱所致。
此时非大辛大热只品不能开结散寒,必须用急攻峻下之品,才可以去除积滞。
方解:巴豆辛热峻下,“开窍宣滞,去脏腑沉寒”,为君。
干姜辛温,温中还可以散结,助巴豆辛热峻下,攻逐肠胃冷积,为臣。
佐使大黄,荡涤肠胃积滞,推陈出新。
其苦寒之性,被巴豆、干姜制约,还能够控制巴豆辛热之毒性,乃相反相成。巴豆配伍大黄,则“泻人反缓”。
配伍特点:本方辛热峻下与苦寒泻下合法,相反相成。急攻之温下剂。
辩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寒实冷积、暴急之症的代表方。以突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苔白,脉沉实为辩证要点。
注意:本方重在攻下寒积,服药后或吐或泻,是祛邪之象。若服药后下之不快,可腹热粥以助药力。
巴豆毒性大,对肠胃刺激强,所以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剂量。孕妇、老人、体弱者慎用。若泻下甚,服用冷粥止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